迄至20世纪前半期,我国没有开展过葡萄选种的研究。各地栽培的固有品种如龙眼、牛奶、新疆无核白等,多系长期自然选择、自发繁衍形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广泛开展果树资源调查,同时陆续从国外引进大批葡萄品种,着手进行葡萄选种、区域试验和酿酒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前后有上百个单位参加,陆续选出400多个品种,去除重复,共约选出100多个优良品种,其中30个左右已分别推广应用于东北寒冷地区、华北温暖地区和多湿的南方各地。随着国外新品种的不断引入和选出,各地主栽品种更新很快。
选种工作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50年代至“文革”以前为第一阶段,选出的品种主要是从前苏联、东欧和日本引入的品种,如莎巴珍珠、葡萄园皇后、玫瑰露、白香蕉、康拜尔早生、尼加拉、新玫瑰、玫瑰香、白马拉加、卡它库尔干、保尔加尔,以及中国固有的品种龙眼、牛奶、新疆无核白等。有些抗寒、耐湿、抗病的品种,如白香蕉、康拜尔早生等至今在内蒙古和南方各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栽培。“文革”以后至80年代为第二阶段,在这20年间,选出了乍娜、潘诺尼亚、巨峰、高墨、红富士、黑奥林等品种。其中,适应性最广、南北方都能栽培、发展最快的是巨峰。
进入90年代,可作为第三阶段。巨峰的发展在北方有所控制,不过在南方多雨地区仍受欢迎,虽然又选出了巨峰系中大粒品种藤稔,但仍不能取代巨峰。在北方选出了大粒、优质、耐贮运的红地球、秋黑、黑大粒、秋红、瑞必尔以及无核系列品种,如红宝石无核、红脸无核、森田尼无核(无核白鸡心)、火焰无核、汤姆森无核等,正被广泛引种栽培,发展很快。
此期间,江苏、浙江从日本引入的黑天鹅、夏黑、红高、比昂扣和罗莎里奥等品种经过在南方避雨栽培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望扩大。20世纪末,推广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首推红地球,据初步统计,至2000年全国已发展约70 000?hm2,遍及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以新疆栽培面积最大。栽培较早的地区已陆续进入结果期,开始提供产品供应市场。
台湾经过半个世纪的选种,如今仍以蓓蕾玫瑰A、康拜尔早生、巨峰和尼加拉为主栽品种。20世纪后半期,我国各地选出的优良鲜食葡萄品种如表49。从各地选出品种的重复性,可以看出该品种的广泛适应力。
自20世纪50年代起,科研单位开始进行不同品种的酿酒试验。当时的酿酒量很小,每一品种仅几公斤至十几公斤。除进行理化分析外,主要通过感官鉴定,从中选出一些适于酿酒的优良品种。例如,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选出的巴可、佳利酿、黑赛必尔和阿里戈特等,但均未能应用于葡萄酒生产。50年代末,轻工业部下达选育优良酿酒葡萄品种的任务。1959~1964年,原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协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对后两单位初选出的128个品种进行了酿酒试验,经过连续5年的加工、陈酿和理化分析,于1965年组织品评鉴定,从中评选出18个优质酿酒品种,有黑彼诺、白根地、贵人香、巴娜蒂、李将军(灰比诺)、白羽、白雅、白马拉加、新玫瑰、佳利酿、晚红蜜、法国蓝、黑多内、赛必尔2002号、玫瑰露、北醇、北玫、北红等。这是我国最早正规进行的一批较大规模的酿酒葡萄品种试验。此项研究因“文革”而中断,所获成果也随之尘封。
1970~1980年的10年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原山东葡萄试验站以及原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和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前北京东郊葡萄酒厂等单位用不同品种进行了小型的酿酒试验,选用的品种主要是从前苏联和法国引进的品种。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20年间,随着对外开放,葡萄酒生产受到重视,开始将前几十年选出的优良酿酒品种应用于葡萄酒生产。长城、华东、王朝、华夏等葡萄酒厂相继建立以后,又多批次、大批量地从法国、德国引进了世界酿酒名种,使我国的干白、干红葡萄酒的质量大为提高。20世纪的后20年,我国葡萄酒业空前发展,在引进先进酿酒设备和技术的同时,选用了世界著名的酿酒品种,酿出了世界一流的葡萄酒。用霞多丽、琼瑶浆、白雷司令、长相思、赤霞珠、梅鹿辄、黑比诺和西拉等8个品种所酿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评比会上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