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渔业报
标签:水产养殖 暴雨洪灾
每年5月~9月是我国的多雨季节,又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是水生动物疾病的高发季节,特此介绍暴雨洪灾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及防控技术措施,供水产同业者参考交流。
暴雨洪灾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堤垮鱼逃洪水冲毁堤坝,鱼虾逃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浮头泛塘暴雨洪灾后突发“泛塘”,导致鱼虾大量死亡。
病原菌滋生养殖水生生物为应对环境的应激,消耗大量的能量,体能下降,免疫力降低,潜伏在体内的有害病原菌抬头,容易产生疾病。水体内多毛类、桡足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是病原菌的携带者,在连绵阴雨的条件下,病原生物大量繁殖,水底微生物在缺氧的环境下,有害病原菌成优势种群。这些因素诱导疾病暴发,间接导致水产养殖经济损失。
鱼体受伤洪水冲涮,鱼体受伤,诱发鱼病。大风暴雨来临,养殖鱼类受惊吓相互撞击,鱼与网箱撞击,网箱养殖鱼类特别是斑点叉尾鮰、黄鳝等无鳞鱼以及翘嘴鲌、鳡鱼等凶猛鱼类极易受伤,伤口感染,产生疾病。
水质恶化暴雨洪灾对水质的影响:pH值下降,溶氧降低,水温陡降(降幅>3℃),有益藻死亡,有益菌群减少,藻相、菌相平衡遭破坏,厌氧细菌、致病菌滋生,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害化学成分含量升高。
暴雨后的防控技术措施
增氧大暴雨或台风天气,缺少阳光,光合作用产氧作用停止,养殖水体溶氧外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增氧是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核心。水体中90%的溶氧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因而水质培育的首要任务是提供优质藻源,培养浮游生物,使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色,水的透明度维持在25厘米~30厘米,普遍认为,鱼池溶氧含量在4毫克/升以上,尤其以5毫克/升以上时最好。
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小时~2小时,促进上下水层对流,使表层高溶氧的水进入底层。晚上23∶00以后开启增氧机4小时~6小时,阴雨天夜间要延长开机时间,傍晚阳光刚刚退去时不宜开启增氧机。
采用上、中、下层立体增氧措施,尤其需要重视底层增氧措施,使养殖水体各水层有足够的溶氧来维持物质和能量循环。
调节pH值 暴雨或连绵阴雨,造成池水偏酸,pH值下降,有的下降至7.0以下,不利于水产养殖。暴雨来临前,在塘基四周泼洒生石灰,能调节雨水进入池塘后的pH值,并杀灭由雨水泾流带入池塘的病菌;暴雨后,按每亩15公斤~20公斤生石灰向池塘中泼洒,能有效调节pH值。向池塘中泼洒液态光合细菌和EM菌,能迅速清除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平衡酸碱度。
降氨氮、降亚硝酸盐含量由阴雨造成的溶氧缺乏,致使水体物质循环受阻,氨氮、降亚硝酸盐含量急剧上升,危害水产动物健康,暴雨洪灾后,结合增氧措施,向水体施用微生物制剂能有效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微生物制剂包括液态光合细菌、EM菌和粉状化能异氧细菌等。
暴雨洪灾后饲养管理
灾后死鱼处理 将死鱼、死虾、死蟹从养殖水体捞起,集中深埋,并进行灭害处理,防止疫病蔓延和暴发。
缓解应激 虾蟹养殖池,有条件的及时换去表层水(每次换水量不超过五分之一)可缓解虾蟹的应激行为,灾后鱼虾池塘,按每亩15公斤食盐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也能缓解鱼虾应激。
科学调整用饲策略 暴雨洪水灾害中鱼虾应激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和Vc,因此要及时用更加新鲜、更加优质的饲料来补充鱼虾的营养,饲料蛋白质要用氨基酸组成合理且容易消化的原料如鱼粉豆粕等,能量原料要求抗营养因子含量低,Vc用量是正常量的2.5倍,用量达每公斤饲料加1000毫克Vc,同时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复合中草药制剂(如三黄粉,1%)、复合维生素、酵母细胞壁、姜黄素、大蒜素(2%~4%)等,及时恢复鱼虾体质,提高鱼虾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网箱养殖 及时分箱,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应激,提高生长速度。严重灾害后,用氟苯尼考和三黄粉制成药饵,拌药投喂5天~7天,对外伤严重的个体进行集体药浴5分钟~10分钟,药物采用活性碘、高锰酸钾、食盐均可。
正确消毒 暴雨后,可采用低刺激的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这些消毒剂包括聚维酮碘(0.2ppm)、高锰酸钾、二澳海因(0.2ppm)、食盐等,网箱养殖可用挂袋的方法对水体进行消毒。
及时补苗 摸清鱼池网箱鱼群数量,及时补充苗种,苗种放养前用2%~3%的食盐水集中药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