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是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羊肝脏、胆管所致。
1、病原与流行情况:肝片吸虫成虫在胆管内产生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并与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0-25天孵化出毛蚴,它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则侵入其体内,经过几个发育阶段最后形成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附着于水生植物上或水面上形成囊蚴,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而感染该病。每年的春季、夏末、秋初发病。
2、症状:急性型病羊,初期发热、衰弱、离群落后,叩诊肝区半浊音界限扩大、压痛明显、贫血、粘膜苍白,严重者几天死亡。慢性型病羊主要表现消瘦,贫血、粘膜苍白、食欲不振、异嗜,被毛乱无光泽,眼睑、颌下、胸前、腹下出现水肿,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
3、病理变化:急性死亡的可见到急性肝炎和贫血现象,慢性的可见增生性肝炎,胆管内可见虫体。
4、防治措施
(1)定期驱虫:每年春秋两次进行驱虫。
(2)药物: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5-15毫克,口服。或皮下注射碘硝酚20%,每千克体重注射0.5毫升。另外,驱虫散、四氯化碳、硝氯酸等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