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
368
切换pc版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为淡水温水性鱼类.其天然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后来被广泛地引种到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现已成为了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和游钓的对象之一,其产量占美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饲料易解决、易饲养、肉质鲜嫩、起捕率高、易加工等特点.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现已经成为了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本文在简要介绍其养殖生物学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对其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和进一步推进斑点叉尾鮰无公害产业化生产积累资料.

  1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生物学特征

  1.1生态习性

  斑点叉尾鮰为大型淡水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生活在中等或缓慢流动的清洁水体中,主要栖息于有砂砾、石块的湖泊、河流的底层,较喜有机质丰富的水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0-38℃水温范围内均能生存,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0mg/L以上,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pH值在6.5-8.9间均可生存,以偏碱性为好,适应盐度为0.2-8.5.斑点叉尾鮰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既可单养,又可混养.

  1.2食性与摄食

  斑点叉尾鮰天然食性为肉食性,经多年养殖驯化,已转变为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一般的动植物均可进食.在天然水域中,幼鱼主要摄食个体较小的水生生物,如轮虫、枝角类、水生昆虫等;成鱼则以蜉蝣、各种蝇类、摇蚊幼虫、螯虾、甲壳类、绿藻类、软体动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种子和小杂鱼等为主要食物.在人工饲养下,各生长阶段均可摄食配合饲料,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但要求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34%-36%。斑点叉尾鮰日夜均可摄食,通过味觉来发现食物,有集群摄食的习性,主要以底层摄食为主,但幼鱼有时也游到水面摄食.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cm后开始转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以及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d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cm时投喂粒径为1.5-2.0mm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

  1.3生长

  斑点叉尾鮰为大型鱼类,生长速度较快.自然界最大个体体重可达20kg以上,体长可达100cm.在池塘人工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5-20cm,体重50-120g;第二年体长可达26-32cm,体重1-2kg;第三年体长达到35-45cm,体重可达3kg左右.

  1.4繁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它是洞穴产卵性鱼类,并且只有在隔离的半黑暗的地方产卵。卵一般产于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产于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者产于河道的洞穴里.其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产卵后将雌鱼赶走,并守护着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一般为21-29℃,最适温度为24-28℃.当水温超过30℃时,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比体重(或年龄)较小的个体的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亲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躯体并排出精液,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性成熟的卵细胞呈椭圆形,深桔黄色,卵受精后发粘,相互粘结成块并附于水体底部.受精卵粘性较强,卵膜较厚,卵半透明,卵黄丰富,为沉性卵.未吸水膨胀卵的直径为3.5-4.0mm.斑点叉尾鮰雌鱼为一次性产卵,而雄鱼则可多次排精.体重4.5kg的亲鱼可产卵约30000粒。在水温23-25℃,孵化时间约6-7d,刚孵化的仔鱼体长约10mm。

  2营养需求

  2.1蛋白质及氨基酸的营养需求

  蛋白质是维持斑点叉尾鮰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斑点叉尾鮰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鱼体大小、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当养殖密度较低时,测得其蛋白质需要量为25%-30%,而当密度较高时,则从32%增加到45%,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提高.在实验室环境中测得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25%-36%.

  Page等(1973)研究表明,在饱食投喂的情况下,114g重或更大的斑点叉尾鮰,其饲料中的蛋白质适宜含量为25%,而在投饲量受到限制时,更高的蛋白质水平有利于其生长.Garling等(1976)研究发现,给小鱼(体重7g)投喂粗蛋白为36%、能量为1427.7kJ/100g(饲料)的饲料时,获得最佳生长,但投喂粗蛋白为24%、能量为1151.4kJ/100g(饲料)的饲料时,获得最大蛋白沉积.Gatlin等(1986)报道,维持斑点叉尾鱼回幼鱼体重和获得最大生长的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00-1.32g蛋白/kg(体重)/d和8.75g蛋白/kg(体重)/d,表明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时,含29%粗蛋白的饲料可满足其需求.唐义武(1994)认为,适用于饲养体重20-100g,全长13-23cm阶段斑点叉尾鮰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4-36%;蔡焰值(1997)提出,斑点叉尾鮰最适蛋白质水平为25-45%;邢克智等(1999)采用以植物性原料为主配制的饲料投喂体重为44g斑点叉尾鮰50d,得出蛋白水平为30%是适宜的;程光平等(1999)采用豆粕为主要蛋白源,探索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网箱培育斑点叉尾鮰鱼种的饲养效果,以期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为31.5%的饲料在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鱼种中,既能较大幅度提高生长率,同时获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Robinson和Li(1999)研究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28-32%就能满足斑点叉尾鮰生长发育和健康的生理需求.Gibson等(2001)研究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2-37%能满足斑点叉尾鮰的营养生理需要.

  Li等(2003a)研究表明,池塘养殖从鱼钟阶段培育到商品鱼阶段的斑点叉尾鮰,饲料中蛋白含量为28%就能很好地满足其健康生长发育、存活和良好的产品品质。

  Li等(2003b)研究了饲料中总蛋白和动物性蛋白源及其比值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和饲料效率以及抗Edwardsiellaictaluri感染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8%,32%,36%,蛋白源为6%鲱鱼粉和6%的肉骨粉或血粉的各试验组在饲料消耗,鱼体增重,饲料效率,存活率以及抗Edwardsiellaictaluri感染力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蛋白质含量为32%,蛋白源为纯植物性蛋白组鱼的增重与饲料效率与加12%鲱鱼粉为蛋白源组相似,其增重高于6%肉骨粉或血粉组.饲料中蛋白质为28-36%,蛋白源为各动物性蛋白源或蛋白质含量为32%,蛋白源为全植物性蛋白均能满足鱼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需要.

  Yan等(2003)研究了斑点叉尾鮰全植物性蛋白源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其饲料蛋白、植酸磷和其它矿物元素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1000-8000U/kg饲料能改善蛋白质、植酸磷、Ca,P,Mg,Mn和Zn的利用,提高饲料效率,减少氮和磷的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Dupree等(1970)指出,该斑点叉尾鮰同其它鱼类一样,需要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等10种必需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饲料蛋白质中的适宜含量(%)分别为4.3、1.5、2.6、3.5、5.1(5.0)、2.3、5.0、2.0、0.5、3.0.Wilson等(1985)研究发现,体重30-863g的斑点叉尾鮰鱼体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没有变化,氨基酸需要量在饲料蛋白质中的含量不随鱼体大小而变化.斑点叉尾鮰饲料中的含硫氨基酸可由其它氨基酸转化得来,或能被其它氨基酸代替.胱氨酸可由蛋氨酸合成,但蛋氨酸不能由胱氨酸合成,因而为满足该鱼对含硫氨基酸的总需求,可使用单一的蛋氨酸或蛋氨酸和胱氨酸的混合物.据测定,胱氨酸可节约60%的蛋氨酸.Robinson等(1978)认为,斑点叉尾鮰能象利用L-蛋氨酸一样有效地利用DL-蛋氨酸,但利用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有效性则仅为L-蛋氨酸的26%.还指出饲料中的芳香族氨基酸能部分地被替代,或由其它氨基酸转化而来.酪氨酸可取代约50%的苯丙氨酸.当饲料中某些结构相似的氨基酸不平衡时,会发生一些不利的相互影响.Robinson等(1984)指出,当饲料中亮氨酸或异亮氨酸过剩而某种支链氨基酸缺乏时,会导致生长速度及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这种不利影响可通过补充所缺乏的氨基酸来改变,但不能采用增加其它支链氨基酸的办法.Wilson等(1980)观察到,饲料中亮氨酸含量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血清中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浓度,认为亮氨酸可促进叉尾鱼回组织对支链氨基酸的吸收或代谢.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缺乏时除生长减慢外无其它明显症状.Robinson等(1980)在以花生饼为主要原料的饲料中添加赖氨酸,Murai等(1984)在以豆饼为主要原料的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发现均可提高该鱼的增重量.Robinsonetal(1981)研究表明,斑点叉尾鮰幼鱼饲料中的精氨酸需求量为饲料蛋白的4.3%.李伟等(1992)研究认为,赖氨酸是斑点叉尾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不足就会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降低其他氨基酸的利用率.Cai和Burtle(1996)研究表明,投喂仅含植物蛋白饲料的斑点叉尾鮰需要较多的蛋氨酸,蛋氨酸的日需要量为11.3g/kg体重.Li和Robinson(1998)研究表明,在低蛋白含量(24%)的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能改善斑点叉尾鮰幼鱼的生长发育和体组成.Buentello和Delbert(2000)研究表明,斑点叉尾鮰幼鱼饲料中的精氨酸需求量为饲料蛋白的4.2%-5.0%,添加谷氨酸盐可以节约精氨酸33%或对精氨酸不足的饲料起到良好的生物作用.适当添加了谷氨酸盐的饲料中,精氨酸需求量为饲料蛋白的3.3%-3.8%就能满足幼鱼的生理需要.

  2.2能量

  Boonyaratpalin(1978)发现,能量水平对斑点叉尾鮰摄食量的影响远远大于蛋白质水平所造成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其生长速度.大多数研究资料表明,斑点叉尾鮰鱼种及成鱼最大生<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