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
471
切换pc版

一、放养密度大,产量一定高么?如何确定放养密度才能获得最高效益?
答:放养密度大,产量不一定高。因为产量与池塘条件、增氧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关,产量达到一定程度,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再提高,这种产虾(鱼)的能力,学术上称“虾(鱼)载力”。正常情况,不投饵养虾(肥水养虾)理论上最高产量是800斤,而投饵养虾,最高产量可达数千,甚至上万斤。
你的池塘能产多少虾,应量力而行。我们建议半精养土池塘,亩产量不宜超过1500斤;而铺膜池或水泥池也不宜超过2500斤。养虾产量提高,不仅净水及防病成本提高,同时饲料成本也增大。根据我们强调的不换水利用天然饵料节约成本的理论,如果肥水养虾,亩产达到800斤,按单纯吃饲料时,饵料系数1.5计算,则节约800×1.5=1200(斤)料,如果亩产1500,我们只需投(1500-800)×1.5=1050(斤)料,此时生产中的饵料系数为0.7;如果产量2000斤,则需要(2000-800)×1.5=1800(斤)料,饵料系数为0.9,可见产量越大,饵料系数越大,饵料成本越大。
确定放养密度首先应根据你要求的产量及出塘规格而定,产量越高,放养密度越大;出塘规格越大,放养密度越小。如要求1500斤的产量,出塘规格每斤40尾,成活率按80%,则需要放养75000尾虾苗;如果出塘规格要求每斤30尾,则需要放养56250尾虾苗。出塘规格应根据市场的需要确定。

二、虾苗放养后1周内出现大批死亡是何原因?放苗时如何预防?
答:可能原因:(1)淡化不足,放养虾苗适应的盐度与池塘实际盐度差异较大,通常超过2~3‰。(2)清塘或消毒用药过多,以致放苗时药害致死。(4)温差较大。
对策:(1)放苗时要注意虾苗运输袋内的盐度、温度、酸碱度与放养池塘不宜差别太大。要求盐度相差<2‰,温度相差<2℃,pH值相差<0.3。(2)放苗前泼洒天时好乳酸菌水剂以减小药害,并提高虾苗的抗刺激能力。(3)试苗。先放置一有底的网箱于池中,再取少量虾苗放入箱内,24h后观察虾活动情况,若无异常,可放苗。(4)避开藻类高峰期与浮游动物高峰期放苗,以防气泡病及浮游动物多时缺氧或氨等有害物质过多。

三、是不是透明度越高或氨氮越低越好?养虾什么样的水是“好水”?如何判断微生物净水剂的效果?
答:有人认为水体透明度越大,水质就越好。其实不然,透明度较大,意味着水体中藻类或污泥少(悬浮的微生物少),因此净水的能力较弱,结果溶氧低,氨氮或亚硝酸盐会很高,虾类摄食不好,生长慢,还会生病。也不是氨氮越低越好,氨氮太低,藻类和微生物没了营养,就会迅速死掉,适当的氨氮水平,更有利于藻类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我们认为养虾的好水应具备以下三点:(1)水体的稳定性和净水能力强。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藻类。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生物量大,其稳定性和净水力就强,也就是“水越肥越老越好”。保持较高的肥度需要较高的增氧能力及氨氮水平。二是微生物。在藻类较少或较深的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降解氨、亚硝酸、硫化氢的能力是水体稳定的基础,如底层水浑有助于悬浮较多的微生物,可提高微生物的稳定性和净水能力。因而适当的浑水也是必要的。三是化学物质。如充足的溶氧、较高浓度的缓冲物(如碱度)等都是水体稳定和净水的重要因素。(2)水质指标良好,稳定是第一位的,但稳定的良好的水质比差的水质更好,如较高溶氧(大于5毫克/升),适当的氨氮(0.1~0.5毫克/升)、亚硝酸盐(小于0.05毫克/升)、硫化氢(小0.1毫克/升),适合的pH(7.5~8.5)、盐度(10~20‰)等。(3)饵料生物丰富,对于对虾来讲,大型的硅藻应是最好的饵料,因此定向培育大型硅藻将是饵料生物培养的重点,其次是绿藻。
微生物净水剂的使用应该有助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判断微生物净水剂的效果,简单的讲就是:“①能否有助于水体的稳定,即pH值、溶氧、水色、透明度的稳定,水既不变“肥”,也不易变“清”,维持稳定时间越长越好,从而不用经常添加微生物制剂。②能否调节不良的水环境至良好水平,即降解氨、亚硝酸、硫化氢的能力;水清时利于藻类繁殖,水“肥”时,防止藻类“老化”,不易出现“水变”。③适应性强,即无论是淡水、海水或是高温、低温都有效果。

四、虾池常有哪几种水色变化,如何判断优劣?
答:虾池中常发生绿色、黄色、棕色、红色、浑浊及其混合的水色,现分述如下:
(1)绿色水质:可细分为草绿、棕绿、绿、深绿(暗绿)及蓝绿等,通常绿色较为稳定。草绿色水应是绿藻为优势种。棕绿色水根据水色明暗而定,约分为绿藻与硅藻、绿藻和甲藻或蓝藻和硅藻、蓝藻和甲藻混合的藻相,其中以绿藻和硅藻混合较好。其余三种则是水质富营养化、池底老化的信息。绿色水也视其光泽明暗可能是绿藻‘蓝藻或两者混和。深绿和蓝绿色则是蓝藻为优势种,也是水质富营养化及池底老化的指标。
(2)红棕色水质:依其明暗可细分为红棕(茶褐)、棕、暗棕(酱油色)等系列,前两者为硅藻水色,在精养虾池有一定的水流时较为稳定,是养虾理想的水质。后者则叫“赤潮”水色,由甲藻、涡鞭毛藻等所组成,是水质与底质极度恶化的指标。
(3)黄色水质:以金黄藻为优势种,俗称“黄酸水”,是不良的水色,春秋多见。
(4)白浊水色:以浮游动物为主,亦属不良水质。
(5)浑浊水质:可细分为有机碎屑及泥浆浊水,其判断可根据昼夜溶氧的变化来决定,若是溶氧都偏低,则为有机碎屑混浊,是不良水。若是早晚溶氧变化不大,且都有4~10mg/L之间,则为泥浆浑浊水,是较好的养虾水质。

五、池塘中亚硝酸盐高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答:池塘中亚硝酸盐高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养殖后期亚硝酸盐长时间居高不下,这是池塘的污染速度超过了净水速度的结果。此时密度大,投喂量高,而溶氧常常不足。在水质较清、换水量大或沙底的池塘尤为突出。处理方法:①减料、增氧、改底、稳水,少量多次使用,效果很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亚硝酸盐很高时(大于0.2mg/L),可先用“降硝安”再按①处理。③溶氧充足时,还可用专用降亚硝酸盐的活菌(转化成氮气跑掉的品种),也有一定的效果。(2)放苗初期浮游动物较多,水浑时亚硝酸盐高,按(1)中的①处理,勿杀浮游动物。(3)“水变”后亚硝酸盐高,按小问答十九。


六、如何根据pH值及溶氧变化判断水质好坏?pH值过高如何处理?
答:pH值及溶氧是水中最主要的化学因子,能够反映出水体是否稳定及净水能力的高低。光合作用越强,pH值及溶氧越高,反映净水能力越强,而总碱度越高,正常大于120ppm水体,相对缓冲能力越强,此时pH值及溶氧的变幅则较小,水体相对稳定,反之pH值及溶氧的变幅大水体不稳定。判断水质的好坏可参考以下方法:
1、当pH值变化不超过0.5,而溶氧在4~8mg/L时,这是水质稳定的标准,不需要任何处理。
2、当pH值变化超过0.5,而溶氧仍在4~8mg/L时,此时意味着总碱度不够,每亩水面应投放碳酸钙或碳酸氢钠5公斤,每天投放,直到pH值恢复正常。
3、当pH值变化超过0.5,及溶氧早上低于3mg/L,且中午高于8mg/L时,意味着藻相开始劣变了,亦即池底开始富营养化,此时建议先用天时好乳酸菌调节水质,再改底。
4、若是pH值及溶氧持续走低,则意味着池底开始酸化或老化了,建议使用天时好乳酸菌水剂0.5~1公斤/亩及每亩5公斤生石灰,并改底。
5、若是pH值及溶氧持续走高,说明此时藻类繁殖较快,光合作用较强,若中午pH值超过9.5或溶氧超过8mg/L,应注意预防碱中毒或气泡病。此时打开增氧机加大曝气,并高浓度泼洒落“速解安”或“黄泥土”,并改底。
6、若pH值一直很高,而溶氧不足应查找原因,是盐碱池塘,还是使用过生石灰等碱性物质较多引起,这样的池塘可多使用有机肥,并加大水深,并经常改底。

七、养虾池塘藻类突然死亡,即“倒藻”,如何预防及处理?
答:藻类突然死亡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环境的突然变化;二是生物平衡失调;三是藻类老化。预防及处理:(1)加大增氧,经常性的改底、用天时好乳酸菌水剂稳水,以保持水质稳定是预防“倒藻”的最好方法。(2)勿用化肥及颗粒性有机肥(如猪粪)肥水及使用杀虫药物。(3)防止藻类“老化”,适当泼洒天时好乳酸菌水剂有较好的效果,详见可控生态养殖对虾技术部分。(4)藻类死亡后也是应及时地增氧、解毒、改底,同时饲料混合天时好乳酸菌以防发病。

八、下雨后对虾为什么容易发病?水质如何处理?
答:下雨后特别是台风加暴雨天气或者长时间连绵阴雨,养殖水体会发生很大变化:(1)水温。对虾属于变温低等无脊椎动物,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降雨后温度降低,对虾摄食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率降低),生长减慢;同时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病。(2)pH值。雨水通常为酸性,加之藻类光合作用降低,有时pH值会降低到7以下,而对虾不能立即适应,容易发病。(3)溶氧氧。雨水进入养殖水域导致养殖水体上下层交换,溶解氧含量低的底层水交换到表层水面,甚至淤泥被翻入水体中,容易引起水体溶氧迅速降低而不能满足对虾生长的需要,也易引起对虾发病。(4)盐度。雨后淡水冲入池塘往往会引起水体盐度的变化过大,对虾的渗透生理功能影响较大,突然发病。(5)氨态氮与亚硝酸盐。由于雨后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较低,且藻相菌相发生变化,养殖水体中的有机质无法正常进行氧化分解,会产生更多的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当其含量超标也会引起对虾发病。(6)藻类与微生物。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易引起藻类及微生物的死亡,净水能力降低,底质变臭,虾易发病。
下雨过后,应加大增氧机增氧,减少投喂,首先泼洒“碧水安”稳水解毒,然后白天用“福地安”改底,或晚上用“氧速保”或“片片氧”增氧,少量多次。同时饲料混合天时好乳酸菌以防发病。

九、水体发光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
答:水体发光常有两种原因:(1)发光弧菌引起。通常发生在成虾养殖的中、后期,不仅水体发光,同时可感染虾体发光,造成对虾发病。发光虾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触须断裂,反应迟钝,常缓慢游于水池浅水处,陆续死亡。(2)发光的甲藻(又称夜光虫)引起。主要发生在高水温的夏季,池中有机物含量高,,水体富营养化。该藻晚上较集中地分布在水的上层,因而夜间能看到池水中类似点点星光的荧光,当夜光虫大量吸附于鳃上时,也可见到虾鳃发生微弱荧光,但虾体不发光,这一点与弧菌荧光不同。夜光虫多的危害:①活体能分泌毒素或死亡后释放出毒素;②能吸附于虾鳃上而引起呼吸障碍;③消耗氧气,引起水体缺氧。
控制方法:
(1)弧菌引起的发光,按细菌性防治方案,内服“菌毒好迪”或“普康”等+“超维C”;外用“新威灭”(或“特力灭”)0.2~0.3克/立方米水体,隔天再用1次,用后再用“福地安”改底,“碧水安”调水。
(2)发光甲藻引起的发光,尽可能不要杀。可通过加大增氧,减少投喂,改底,施撒天时好乳酸菌水剂稳水,以改善水质,逐渐减少甲藻的数量。严重时可外用“新威灭”(或者说“特力灭”)0.3~0.4克/立方米水体,隔天再用1次,并用“福地安”改底,同时加大增氧。

十、为什么某些池塘的水色上午是绿的,中午是黑的?
答:这是典型的鞭毛藻类为主的水体,绿色应该是裸藻,黑色是隐藻,均为鞭毛藻。因鞭毛藻类趋光性强,本池塘中的这种裸藻喜光性应该不如隐藻强,所以出现这种“早绿午黑”的现象,又如其它一天出现“早红夕绿”、 “早黑午绿”等,也是不同鞭毛藻类占优势的结果,多数发生在养殖中后期,水位较深的老池塘。因此时有机质含量较高,水位较深,静水的种类难以存活,而鞭毛藻类能运动,可以适应这种水体。
这种水体特点是稳定,但耗氧量大,底易臭,因此应经常性改底,加大增氧。

十一、生产中如何判断商品虾料的好坏?
答:1、生长速度。通常营养价值(蛋白、能量等)高的饵料,生长速度快,但除饵料因素外,养殖模式、投饵方式、水质状况、疾病因素、用药等对生长速度均有影响,如许多高位养虾池投喂高蛋白的料生长速度并不比土池投喂低蛋白料的生长速度快;少量多餐投喂生长速度快;溶氧高、有害物质少、水质稳定的水质,生长速度快;内服抗生素或发病影响生长速度等等。
2、性价比(或生产1斤虾的饲料成本=1斤料的单价×饵料系数)。很多养殖户看重生长速度,不注意饵料系数,结果投喂量偏大,生长速度虽然较快,但饵料系数很高;有的料投喂后饵料系数低,但价位很高。好的料应该是性价比高,也就是生产1斤虾的饵料成本最低。
3、抗病性能。急性传染性虾病与饲料关系不大,但有些病症与营养有关,如虾体捕捞后易发红或肌肉白浊或易抽筋发白,说明摄食此饲料的虾抗应激能力弱;虾须长而虾壳软,说明虾料缺磷或钙,而虾须短虾壳软属正常,这是蜕壳所致;掐断虾须顶端迅速变黑说明缺乏维生素C;虾蜕壳不正常说明营养不良或缺乏蜕壳素等。虾的抗病性能包括抗应激、抗低氧及免疫调节能力,其中抗应激能力最为主要,因为水产动物多为变温动物,同时水环境变化较为剧烈。免疫增强剂(如免疫多糖)等添加,在虾病发病前或初期有效,后期或长期添加不利或无效,因而饲料中需要的是免疫调节剂而不是增强剂。
4、诱食性、适口性与消化性。很多养殖户喜欢虾吃料快,认为吃料快诱食性好,其实并不一定,这很可能是消化性好的缘故,如内服天时好乳酸菌后,吃料加快就是一例。诱食性应该是引诱吃食之意,一类是隔一定距离引诱,如鱼腥味,属于典型的诱食作用;还有一类是吃到口中口感好,爱吃,如氨基酸,也算诱食剂。
此外助消化,提高饵料转化率的,如蛋白酶,应该属于助消化剂。又如虾换料后不吃,除诱食性不好的可能原因外,更可能的是适口性不好,虾吃某种饲料习惯了,换料后不适应。
虾的诱食性较鱼更为重要,但任何动物饥饿后都会摄食,从这点看增强诱食性不是根本,而保持适口,增强消化,提高饲料转化率意义更大,因而也不要单纯强调诱食性。
5、对环境的影响。水产动物对水环境较陆生动物对饲养环境的依赖更加重要。因为水产动物是变温动物,抗环境变化调节能力差,同时水环境更容易变动及恶化,不稳定及不良的水体是水产动物疾病发生最主要的诱因,因而饲料对水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应重视以下几点:(1)选择饲料应选择转化率高的饲料。(2)黄霉素、盐霉素、喹乙醇等常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水生动物危害较陆生动物大的多,因为水产动物的粪便不像陆生动物容易清除,长期添加会积累在水环境中,严重破坏水体中的菌群平衡,造成有机物的分解降低,有害的氨、亚硝酸、硫化氢等物质增加,尤其是生态养虾。而且这些药物严重影响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捕捞及运输成活率都低。(3)添加微生态制剂的饲料对维持水质稳定和良好有明显作用。(4)添加抗应激药物对抵抗不稳定及不良环境有较好的效果。

十二、如何确定投饵量?
答:生产中养殖户一直按存塘虾的重量(体重总和)来确定投喂多少,或按此来确定观察筐中放置多少料间接确定总的投饵量,我们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因为虾象其它水产动物一样是变温动物,其摄食多少除受体重因素影响外,还受温度、溶氧、有害水质因子(如氨)、是否蜕壳等多种因素影响,甚至每一种因素的影响都超过体重,可见简单按体重换算投喂量不准确也不适用。如何确定投喂量?我们认为,可依据以下做法:
(1)确定每餐的摄食时间,并根据摄食时间确定投饵量。正常情况下,水温25℃以上,每日喂3餐,每餐摄食时间不超过50分钟;每日投喂4餐,每餐摄食时间不超过40分钟;每日喂5餐,每餐摄食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每日喂6餐,每餐摄食时间不超过20分钟。摄食的快慢受温度、前一餐是否饱食、水质、天气等因素影响,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摄食快了说明投饵量不足,如果慢了,下一餐则需要减量,每天每餐都在调整,此时的摄食时间更接近实际需要的摄食量。如何判断虾的摄食时间,准确的做法是直接用捞子(断面为半圆形)检查投饵区底部是否有剩料。也可用观察筐确定虾吃食情况,但观察筐每亩不少于2个,且应经常性检验观察筐能否代表全池虾吃食情况,以便随时进行调整。
(2)根据水质及底质状况判断,正常情况下如果水质或底质老化,提醒应减少投喂量,让虾多摄食天然的有机碎屑及藻类,以维持水质良好。
(3)根据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虾吃的过饱,宁少勿多。

十三、“游塘”有几种原因?如何处理?
答:“游塘”指虾沿着池边游动,常见原因:(1)底质恶化,因水变或天气突变引起。单纯底质恶化,虾体无任何症状。(2)感染病毒或细菌病,常伴随黄鳃或黑斑等症状。可能是单纯感染或水变后继发感染。
处理方法:
(1)底质恶化的处理参见可控生态养虾技术部分。
(2)病毒和细菌感染参见相应的疾病防治部分。

十四、对虾出现沉底(或偷死)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答:对虾出现沉底(或偷死)的原因是对虾蜕壳或发生肌肉白浊、黄鳃等病后沉入池底,缺氧窒息死亡,以高位养虾池及越冬棚发病为主。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1)水位较深,池坡较陡。蜕壳或发病后病虾无休息之所,只有沉入池底,而池底缺氧严重,病虾来不及恢复就缺氧死亡。(2)水位较深,投饵量在。造成底层严重缺氧,患病后容易出现,死虾多在增氧机旁。(3)沙底。很多高位池底铺膜,上面覆沙。沙底易臭,容易缺氧。(4)换水量大或增氧水流过急。易发生肌肉白浊。(5)越冬棚水质老化,增氧不足,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易发生沉底(偷死)。
预防:(1)坡度不宜过陡(小于30度角);不用沙底养虾。若坡度过陡,应设置休息网,用尼龙或聚乙烯网立在池塘中间。(2)防止水过深,正常水位应小于1.3米。(3)不换水或少量换水(按可控生态养虾技术)争取立体式增氧,避免水流过急。(4)经常发病沉底的池塘,饲料混合天时好乳酸菌和 维生素C,提高其抗病及抗低氧能力。(5)防治底臭,改底。
防治:同肌肉白浊病。

十五、对虾红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预防?
答:对虾红体主要有三种原因,一种是水质或底质恶化,应激引起;一种是细菌引起;还有一种是病毒性的。但每种红体均与虾壳的壳聚糖结构变化有关,壳聚糖为一种含有胺基结构的化合物,在氧化物(如Cu2+)、热、强酸或碱作用下生成一种含肟(偶氮)的化合物,这样虾体就会变红。对虾被病毒或细菌感染或水质恶化后,由于其血液是含Cu的化合物,则Cu2+在血液中易于积累,造成壳聚糖中的胺基氧化变性,肉眼看象色素一样发红。因而调节虾体代谢,防止氧化物的升高是防治红体的重要措施。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