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拟水龟“白眼病”治疗初报
812
切换pc版

    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简称黄喉水龟,俗名石龟、香龟、黄龟、石金钱龟等,属水栖龟类,集观赏、美食药用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其养殖业的发展,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白眼病”(暂定名)是主要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2004年10月初,笔者对广西南宁市一养殖户患白眼病的病龟进行治疗。本文就该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4年9月初,广西南宁市一养殖户从外地购回体重10~15克的黄喉拟水龟稚龟250只,放养在室内2口面积为2平方米的小水池中,平时投喂小虾、水蚯蚓、黄粉虫、肉糜和配合饲料等。养殖20天左右开始发病,发病时个体重20~25克。
    病龟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黏膜糜烂,眼睛有白点或异样物,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俗称“白眼病”。患龟爬上岸边或角落处,不摄食,表现为精神不振、反应呆滞,怕光、行动缓慢,不时用前肢抓挠眼部,部分病龟呼吸困难,并不时吐出气泡或粘稠痰液。病情发展到后期,部分病龟身体变轻,难以潜入水体,只能伏于岸边,或浮在水面或爬到别的龟体上。此时,病龟身体瘦弱,眼睛凹陷,严重者出现一侧乃至两侧失明。受疾病的困扰,病龟长期不摄食,最后全身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该病开始时发病较少,病情较轻,随着时间的推移病龟增多,病情也逐渐加重。发病10天后,开始出现零星死亡。至笔者上门诊治时,已经死亡15只。
    二、疾病诊断
    解剖濒临死亡的病龟,发现嘴巴内有红点或豆腐渣状的东西,咽喉红肿,黏液增多,肺部有气泡及小血点,肝脏边缘有针尖状血点。选取5只典型症状的临死病龟,送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经鉴定为革兰氏阴性菌属的绿脓杆菌。对分离、培养到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该菌株对链霉素、哌拉西林钠等抗菌素类药物敏感。
    1.病原分析 本治疗研究是在生产中进行,由于该病发病急,只对病龟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鉴定。从病龟体上分离到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绿脓杆菌。初步认定,细菌是该病的致病病原体。但是,由于病情严重、龟苗单价较高,养殖户不愿作重复感染试验,因此未能进行确切诊断。
    2.病因分析 该病是近年来发生的新病,缺乏诊断参考。笔者根据多年
    来在龟病害防治方面的经验,认为养殖池温度不稳定,温差变化大,温度时高时低、冷热不均引起龟呼吸道感染,导致了该病的发生。此外,缺乏技术,操作不当,造成龟受伤或着凉,进而感染细菌引发炎症,是该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初步认定,呼吸道感染、受伤感染是导致白眼病发生的内因,眼部病症是该病的外部表现。
    三、治疗措施
    黄喉拟水龟白眼病具有传染性,该养殖户在室内养殖,面积小、密度大,已经感染全池。同时,该病病期较长,初始发生时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至发现时已在群体中严重蔓延开了,多数个体病情已进入潜伏期。因此,采取全池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控温 利用加温、保温设施把温度控制在28~30℃,保持水温恒定,防止时冷时热。
    2.水质管理 每天换水2~4次,保持水质良好。换水前先预温,保证换入新水的温度等于或略高于原来0.5℃左右。
    3.投喂 按定时、定位、定量、定质的“四定”原则进行,多种饵料交替投喂,保证营养平衡;同时,每千克饵料中添加5~10克多种维生素,适量补充维生素A、C。对长期不摄食、个体瘦弱的病龟,采取“灌服”的办法喂食,2~3天灌1次。
    4.药物治疗 用硫酸链霉素全池浸浴,每升水体用药1万~2万国际单位,连续5~7天。病情严重的个体,用哌拉西林钠加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注射,使用1毫升的小型注射器,每只注射0.15毫升(含哌拉西林钠50毫克),于四肢基部交替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3天为一个疗程;仍未根治的个体,隔5天后再注射一个疗程。同时,对具有眼部病症的病龟,用红霉素眼膏涂抹眼部,每天2次,连用5~7天。
    四、结果与讨论
    经过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控制,2天后停止死亡,患病龟各种症状逐渐消失,活动趋于正常,群体摄食量增加。二次注射治疗后,除极少数病情特别严重的个体外,均获得治愈,并且在原养殖群体中未见有类似新的病例发生。
    硫酸链霉素和哌拉西林钠在生产上常用来治疗龟、鳖细菌性疾病。根据该病的病情,参照龟、鳖类其它疾病的治疗方法,结合经验,尝试采用这两种药物来治疗白眼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水产研究所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