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种质资源的创新
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现代葡萄育种和生产利用提供适合的亲本材料或优良类型。葡萄野生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野生种类的诸多性状并非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
因此,在调查自然界现有葡萄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发掘新的有应用价值的优良变异类型,利用原有种质材料创造培育性状更加优异的新类型,是葡萄种质资源研究中极有意义的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葡萄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同时也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优异野生类型的筛选
从自然界天然变异中筛选优良变异类型,加以扩大繁殖和利用,是资源创新中的基本任务。
优良经济性状新类型的筛选。野生葡萄果穗小、果粒小、产量低、含糖量低、含酸量高、单宁含量高,筛选高 糖、低酸、大穗、大粒、丰产的优良类型是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创新中最基本的任务。1957年,中国园艺学会原会长、原北京农业大学沈隽教授首先提出开展东北山葡萄选优和人工驯化栽培山葡萄的建议并亲赴长白山区调查。从1961年起,吉林通化葡萄酒厂、长白山葡萄酒厂组织群众广泛开展了山葡萄选优和家植工作。从1961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长白山葡萄酒厂、通化葡萄酒厂等单位和部门即开始进行山葡萄优良单株的筛选工作,先后选出通化1~12号,长白山6号、9号、左山一、左山二等山葡萄优良单株。山葡萄优良单株的选育对推动山葡萄家植和提高山葡萄栽培效益,以及提高山葡萄酒的质量和杂交育种效率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华中地区在毛葡萄、刺葡萄、秋葡萄的优株筛选,华东地区在华东葡萄、刺葡萄的优株筛选,陕西、湖南在白色果实野生葡萄的株系选择上都进行了许多工作。安徽省全椒县在本地野生葡萄中选出“林洼3号”,平均单穗重达100~150?g,含糖量15%~155%,抗逆性强,当地作为鲜食品种进行栽植。
20世纪9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彭宏祥等在广西石山地区进行系统的毛葡萄优株选择,先后选出15个优良的高糖、丰产单株,经过多年观察,最后选出GSH2和ZHJ5两个优良单株,现已作为优良酿造品种推广栽植。197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沈育杰在山葡萄种内杂交后代(通化3号×双庆)中发现1株生长异常的单株。经过多年观察,于1983年开始单独繁殖。其叶片大而厚,花数多,平均果粒重11?g。经染色体观察,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4X=76。这是世界上首例报道的山葡萄多倍体植株,具体应用价值目前正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