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东北中北部产区
630
切换pc版

含吉林、黑龙江省,属寒冷半湿润、湿润气候区。该区为欧美杂种次适区或特殊栽培区,山葡萄及山欧杂种适宜区或次适区。该区年均温多数地区<7℃,活动积温<3 000℃,最热月温度21~23℃,多数地区冬季极端低温-30℃以下,降水300~1 000?mm,由西向东逐渐增高。本区气候冷凉,冬季严寒需重度埋土防寒,或实行保护地栽培,活动积温不足和生育期短限制了葡萄的发展,只能栽培早、中熟品种。

新中国成立前,在吉林省以北地区,除野生山葡萄外几乎没有栽培品种种植。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抗寒性较强的美洲种或欧美杂种品种,如黑虎香、美洲红、康拜尔、尼加拉、贝达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绥棱等地的农林、科研部门对抗寒砧木和嫁接繁育技术的研究,推动了寒地葡萄栽培业的发展。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巨峰及甜峰、蜜汁、康太、紫珍香、早生高墨、京亚等一批中熟大粒欧美杂种品种的选出,逐步淘汰了一些中小粒型品种。至90年代后期,吉林省及以北地区以巨峰为主的欧美杂种品种的露地栽培面积已达10 000?hm2。近几年,甜峰、蜜汁、京亚等巨峰系品种及无核白鸡心等欧亚种品种正在吉林省逐步推广。

东北产区种植葡萄,必须使用抗寒砧木嫁接苗,砧木有山葡萄、山贝、贝达以及部分山欧杂种品种。事实证明,绿枝嫁接苗的抗寒砧段较长,比硬枝嫁接苗的越冬性能更好,已逐渐成为嫁接苗的主体。

东北的山葡萄种质资源的广泛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以山葡萄为抗寒亲本与欧亚种品种的杂交育种工作。目前,山葡萄类型品种的栽培面积在吉林、黑龙江省约1 000?hm2,在辽宁省北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也有少量种植。

20世纪7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葡萄试验站等率先在寒地开展了保护地葡萄的栽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年塑料营养大袋保护地育大苗,二年保护地栽培丰产的配套技术。该项技术使我国寒地得以生产欧美杂种中的优良晚熟品种及欧亚种中的优良品种。日光大棚葡萄的培育成功,带动了东北保护地葡萄的发展。东北中北部地区保护地葡萄栽培面积约1 000?hm2。黑龙江等地设施葡萄的发展,对推动东北及全国设施葡萄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