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7天。株高110.7厘米,株型适中,穗粒重协调,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分蘖力偏弱,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3.0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1%,长宽比2.7,垩白率42%,垩白度12.9%,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2%(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86.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2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8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3.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1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播种量7.5-10公斤,两段育秧或旱育秧,秧龄不超过50天;2、移栽:亩栽1.5-2万穴,亩基本苗12-14万;3、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7;底肥占60-70%,分蘖肥20-30%,穗肥10%;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