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青海省林业局了解到,这个省森林病虫害防治部门推行的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多种防治措施取得成效,这种技术能使局部林业病虫害地区的虫口密度大幅下降。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林木大多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由于受地理气候条件的局限,可选择造林的树种较少,树种结构单一,容易为害虫提供不间断食源,加上近年来青海省气温上升,有利于害虫生长,林木虫害十分猖獗。 青海省林业部门经过长期探索,初步掌握了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新技术。其具体方法是,以人工合成的杨干透翅蛾雌性信息素引诱前来求偶的雄蛾,而后予以粘捕,同时结合大面积推广使用毒签等各种措施,使此类虫口密度从40%下降到20%,初步遏制了害虫的蔓延。此外,配合推广使用多频式诱虫灯(又名黑光灯)、超低容量喷雾器等无公害的灭虫新型器械,大幅提高了防治效果。有关林业专家称,这一方法能够在杀灭害虫的同时,避免对树种和害虫的天敌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