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采食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研究
486
切换pc版

摘要:本文结合畜禽生理特点,阐述通过刺激采食中枢、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日粮适口性、调节某些激素水平等方面,调控采食活动,提高生产性能。 关键词:采食;调控;生产性能 中图分类号:S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也是畜禽消化代谢过程中首要环节。食物营养和水分在体内不断被消耗,以满足动物代谢需要,这些需要驱使动物显示采食行为,而采食量高低与动物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对动物生长、繁殖和泌乳影响甚大。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主要取决于采食量。在实际生产中间,动物对饲料的随意采食量往往是动物营养的第一制约因素。最近30多年来对动物采食量的研究已从对影响采食量因素的静态描述向调控采食活动、提高生产性能的方向发展。 动物对饲料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和吞咽等一系列过程。这一生理功能涉及采食行为和采食数量两个方面,动物对饲料采食的调节也包括采食行为和采食数量的调节,在实践中不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这两种采食调节完全隔裂开来,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对动物采食进行整体调控,但两者有所侧重,研究表明,往往采食行为调节的机制会被影响采食数量调节的一些因素占据优势而失败。因此,了解有关采食行为调节的有关知识对于采食量的调控显然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测定和分析动物饲料采食量时既要注意两种采食调节的区别,又要注意两者的联系。下面结合动物生理特点,阐述通过刺激采食中枢、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日粮适口性、调节一些激素水平等方面,调控采食活动,提高生产性能。 1.刺激采食中枢,提高采食量 畜禽的下丘脑存在调控采食的神经中枢,由摄食中枢和饱觉中枢两部分组成。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左右两侧的外侧区,呈弥散性,与脑的其它部位有神经纤维联系。饱觉中枢位于下丘脑左右两侧腹内侧区,刺激饱觉中枢可使停止采食,若破坏饱觉中枢则出现暴食。摄食中枢和饱觉中枢两者交互抑制,控制动物的采食活动。因此,下丘脑是控制采食的初级系统,对采食调节起了关键作用;而脑的其他部分参与采食的整合,起了补充作用。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两者交互抑制,控制动物采食。实验证明,将脑干以上的脑组织全部切除,动物仍能完成进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胰、肝脏和机体的能量物质代谢库等器官和组织都积极参与了动物采食短期调节活动。 刺激采食中枢,提高采食量主要是利用一些药物。已知巴比妥类药能影响动物采食活动。以6.5mg戊巴比妥钠注射于饥饿猪的下丘脑外侧区,可抑制采食。相反,若注射于腹内侧区则刺激饱食猪采食。如果脑室灌注戊巴比妥钠,猪的采食量亦可于半小时后增加。同样,注射戊巴比妥钠于鸡的第三脑室,其采食量可成倍增加。在山羊和犊牛中也曾观察到有类似的结果。这是因为这种药物可抑制动物的饱觉中枢,从而提高了食欲。Morley (1990)的试验表明,主要在小肠上部分泌的缩胆胰素(CCK)是一种调控动物饱觉的因子。由此推论,如能降低CCK的水平则可提高动物的采食量。目前,还有人开始研究利用CCK的拮抗物,通过免疫抑制CCK的途径来达到提高动物采食量的目的。有报道,去甲肾上腺素(NE)对动物的采食有影响,将NE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左右两侧的外侧区的摄食中枢,可使采食量增加,但肌肉注射却引起采食抑制,可能是作用部位的受体不同。5-羟色胺(5-HT)也有类似的作用。已知,母猪泌乳期开始一周左右时,肝脏内游离脂肪酸的氧化与母猪采食量调节有密切关系,这氧化过程通过迷走神经将一种负反馈信号传给中枢神经系统,使采食量得以抑制。另外,通过手术破坏下丘脑左右两侧的外侧区的摄食中枢或位于下丘脑左右两侧的腹内侧核的饱食中枢,也可调控动物的采食活动。 2.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采食量 畜禽胃肠道内广泛分布着机械、容积、化学、温度、渗透压等感受器,采食后食物和食糜刺激这些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而影响采食中枢活动状态。动物采食后,食物主要停留在胃中,而动物因品种、年龄等不同,其胃的大小也就不同,动物的采食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动物在胃中的消化是由胃的肌肉活动来完成的,胃的肌肉是由平滑肌组成,平滑肌是可兴奋组织,离体后置入适宜环境仍能进行节律性运动,具有一定的紧张性、较大的展长性和持续的紧张性,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化学、温度和牵引的刺激较敏感。在生产中,通过对饲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调整饲料容积、物理性状,从而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采食量。 饲料容积是由饲料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饲料内部的空气和水分间隙所决定的。饲料容积是通过对消化道的膨胀作用而限制采食的;通过加工调制可降低饲料容积,提高采食量。特别对于反刍动物,由于饲料在前胃内通过的速度很慢,饲喂饲草的采食对瘤胃的膨胀程度大小十分敏感。一般饲料在饲喂前都要经过适当的加工调制。经过物理的、化学的或机械的加工调制后,饲料的物理性状都要发生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影响采食行为和采食量。 饲料颗粒化后,饲料容积降低,颗粒大小一致,胃内容积性反射减少、采食量提高。比如,仔猪开食料颗粒适宜直径为2.5mm,肉用仔鸡和火鸡为5mm。对于反刍动物而言,饲料的物理性状,对其采食量影响甚大。如果牛的谷物类精饲料经粉碎后粒度过小时,就会使采食量降低,同时如果粗饲料喂量不足时还会引起消化障碍,将饲草切短,可减少饲料的体积和胃壁扩大的负反馈效应,加快了食糜从瘤胃的外流速度,从而增加动物采食量。一般在调制青贮时,往往将原料切的比较碎,以保证能压紧,达到厌气状态;但是切的过碎往往会降低牛羊的采食量。大块的玉米秸秆和干草块均会降低牛的采食速度。 3.提高日粮适口性,促进动物采食 饲料的气味会影响动物的饲料采食量,但这方面的试验报导并不多见。家畜能区别咸、甜、苦和酸味。与舍饲动物相比,饲料气味对放牧家畜的择食性影响甚大。在牛和猪的饲养中间,糖广泛用于刺激采食。犊反刍动物幼畜爱好甜味。牛对奶香有特殊喜好,但成年牛并不喜好甜味。同样仔猪也喜好甜味,在开食料内加蔗糖或甜味剂可促进断乳仔猪采食。在猕猴精料中加少许糖,可明显促进猴采食。在家禽方面,禽类味觉迟钝,饲料滋味对其采食量似乎没有多大影响,目前尚未发现有什么特殊气味能刺激其采食量。常用的饲料调味剂有:增味剂(palatability enhancers),如谷氨酸钠和核苷酸等;还有芳香掩盖剂(aroma masking agents)。另外,化学诱食剂(chemoattractants),如甘氨酸和甜菜碱的运用,调控动物采食活动,提高生产性能。 4.调节一些激素水平,提高采食量 利用激素对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的加强或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提高采食量。如胰岛素加强葡萄糖利用和生脂作用,可促进单胃动物的采食;甲状腺激素增加代谢率,直接提高采食量;睾酮、孕酮促进合代谢,导致动物采食量增加。而由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是现在研究的热点: 由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包括由14或17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胃泌素,由34个氨基酸组成的大胃泌素,还包括比大胃泌素分子更大的巨胃泌素。它们具有促进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胰岛素和降钙素的释放,促进胃肠道粘膜的生长的作用。 由十二指肠的M(1)细胞分泌的胆囊收缩素,其C端的第五个氨基酸和胃泌素的排列完全相同,属于胃泌素族。其主要作用是引起胆囊收缩,促进胆总管括约肌舒张,刺激胰酶分泌;由于它作用的靶细胞相当广泛,因而能促进胰腺分泌碳酸氢盐、肝分泌胆汁、胃分泌盐酸,并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小肠运动,还能促进外分泌组织生长以及引起饱感和抑制摄食。 由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由27个氨基酸所组成,与胰高糖素在结构上有14个氨基酸相同,可能是一对同族激素。促胰液素可促进胰液中水和碳酸氢盐的分泌,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促进小肠液的分泌、抑制胃酸的分泌和胃泌素对胃肠粘膜的营养作用,并抑制胃的运动等。 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的K细胞所分泌的抑胃肽,又称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由43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9个与促胰液素相同。抑胃肽可抑制胃酸分泌和胃的活动,抑制小肠分泌,促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 由胃肠粘膜上的D1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由28个氨基酸组成,属于促胰液素族,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胰岛素释放,类似抑胃肽的作用;能刺激胰液中碳酸氢盐的分泌,类似促胰液素的功能,具有糖原异生和肝糖原分解的作用,类似胰高糖素对肝脏生物效应,能强烈引起肠分泌,造成水泻。 由分布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的EC2型细胞分泌的胃动素,由22个氨基酸组成,能刺激胃运动,刺激胃蛋白酶分泌,使胃粘膜血流增加。 由胰脏PP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胰多肽,由36个氨基酸组成,可促进动物采食,加快动物体增重的增长,刺激胃酸分泌,抑制一酶的分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5.调控采食的意义 采食量直接决定着动物能够从环境中获得多少营养物质,它是评价动物营养物质需求和能量代谢的基础,采食量调控对动物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①畜禽采食饲料的多少影响其生产效果和饲料转化率;②在生产中,用消化性能低的饲料时,若能增加其采食量,则能以较低的饲料成本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③调控采食量,对饲养应激、患病的畜禽均有实际意义;④在饲养种用畜禽、妊娠、泌乳母畜等时,采食量的调控必不可少⑤采食量的调控对商品肉猪的生产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傅伟龙等.动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 周明.动物采食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6,(8):21~23. [3] 杨彩梅.动物采食量调控的新因子--增食因子[J]饲料工业,2002,23(4):12~14.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