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菇盘式栽培技术
308
切换pc版

  盘式栽培 盘式栽培为我国所创,一般为农户所采用,目前是我国滑菇产区的主要栽培模式。1个农户种滑菇3000盘(帘),需养菌室80㎡,出菇房100㎡,每年两茬,可创利2万元。

  1.季节安排 滑菇适宜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因此多在北方靠近沿海的地区栽培。北方地区无霜期短,常规春种秋收的栽培模式,每年只生产一个周期,设备利用率较低。黑龙江穆棱县食药用菌研究所经2年的栽培实践证明,1年栽培2茬是可行的。

  北方春秋两季的平均气温为10℃左右,是出菇季节,又是种滑菇的好时机。根据气候条件调整种菇和出菇的时间,具体安排见表24-1。

  表24-1 1年栽2茬滑菇的季节安排季节安排 接 种 发 菌 出 菇春种秋出 3月~4月 5月~8月 9月~10月秋种春出 10月~11月 12月~3月 4月~6月春季安排是先种菇后出菇,秋季安排是先出菇后种菇,即春种秋出,秋种春出。周而复始,每年两茬。

  春种秋出在气温较低时(3月~4月)接种,既有利于防污染,又有利于发菌。春夏期(4月~8月)养菌,料包单层摆放在培养架上,或品字形摆放在培养架上,每半月倒垛一次,以免烧菌。7-8月出菇房要覆盖草帘,通风控温,安全越夏,此期菌丝充分积累营养。至9月开膜喷水出菇,10月底出菇结束。

  秋种春出于10-11月接种,气温较低不易污染杂菌。可码垛养菌,每垛高10~12层,室温维持在15~20℃,每月倒垛一次,以利发菌均匀一致。菌丝发满袋后,12月~3月可在0℃左右堆放。4月升温到10℃以上,即可上架出菇,至6月底出菇结束。

  2.品种选择 滑菇各品系对子实体发生的温度要求有所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可将滑菇分为4种类型:

  极早熟种20℃;早熟种15℃;中熟种l0℃;晚熟种l0℃以下。

  由此可见,滑菇中熟种、晚熟种形成子实体原基所需温度更低一些。奥羽2号和3号,均为中晚生种,出菇时间集中,有利于采收加工和下茬菇的安排。

  一般情况下,菌伞颜色因品种而异,早生种菌伞呈橘红色,中、晚熟品种呈红褐色。早熟品种菌柄比晚熟品种细而长,后者菌伞上的粘液比前者多;在15℃左右早熟品种生长正常,l0℃左右中晚熟品种生长良好。

  我国北方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夏、秋季的温度变化很大,靠自然温度进行滑菇栽培,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选择不同温型的菌种。

  3.托盘制做 规格一般为55cm×35cm。制做托盘的材料可因地制宜,高梁秆、玉米秸、废木板均可做成托盘,无论那哪种材料,做成的托盘均要求光滑无刺,以免扎破塑料膜。玉米秸秆托盘的做法是∶先将秸秆上的叶子扒掉,用刀将秸结处的剌突削平,截成所需的长度。在玉米秸上相距30厘米穿2个孔,用2根坚硬的枝条穿插固定,一个托盘需要7-8段玉米秸。滑菇盘式栽培所用的秸秆托盘或木板托盘参见图24-3。

  图24-3 秸秆托盘或木板托盘4.原料配方 原料的配制如下∶⑴ 木屑89%,麦麸(米糠)10%,石膏1%;⑵ 木屑49%,作物秸秆粉40%,麦麸(米糠)10%,石膏1%;⑶ 玉米芯粉69%,豆秸粉20%,麦麸(米糠)10%,石膏1%;⑷ 木屑79%,甜菜粕15%,麦麸5%,石膏1%。

  将上述配方所需要的原料混匀,加水闷堆2-3小时后拌匀,用手握料,指间有水渍约含水60-61%。蒸料会使培养料中的水份增加2%,达到62-63。

  在生产实践中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为提高产量而加大麦麸或米糠用量,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增产,反而因菌块容易污染杂菌而减产。

  二是为图发菌快,拌料“宁干勿湿”,结果因料内缺水而后期产菇困难。

  三是培养料含水超过63%,造成缺氧环境而发菌困难,进而滋生杂菌培养料变酸。

  5.蒸料灭菌 滑菇生产的培养料灭菌不同于其它品种,其常压锅蒸料操作如下∶烧开锅水后,先在蒸屉底层撒5-7cm厚的干料,以吸收上部滴下的冷凝水,然后向有热气冒出的地方撒正常含水量的料,要严格按照“见气撒料”的要求进行,严禁将料一次快速倒入屉内。否则出现“夹生料”。屉装满料后盖上2层麻袋,从大量热气逸出时算起,持续蒸2小时,停气后40分钟,料温在90℃左右时趁热出锅包盘。如果低于70℃再包盘,接种后易染杂菌。

  需要明确,常压蒸料2小时,只能杀死杂菌的营养体,不能杀灭孢子,因此培养料须提前堆制或发酵2天,使料内所有菌群处于活跃状态,以利杀灭。

  如果常压蒸料时维持100℃8小时以上,则能杀死包括孢子在内所有的杂菌,因此培养料不必提前堆制或发酵。

  6.装料接种 木框规格∶55cm×35cm×8cm;刮板规格∶25cm×12cm(图24-4);聚丙烯包膜∶105cm×100cm×0.003cm。

  图24-4 包盘所用工具⑴ 装料 将蒸好的培养料倒入木框内的塑料膜内,每盘用料4.5千克,压实后厚度在4.0-4.5cm。用刮板将培养基刮平,使料面稍微隆起,以避免出菇时盘面积水。

  有的栽培者主张培养料要厚些,认为这样营养充足,后几茬菇长得健壮,产量较高;而有的栽培者认为适宜的出菇期有限,培养基厚了当年出不完菇,浪费原料,培养块厚度在3.0-3.5厘米就足够了。这两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前者把培养块装得过厚,气温升高时菌块发不满,容易引起杂菌污染,秋冬出不完菇而春季又没有出菇场所时,造成原料浪费。后者因为培养块过薄,既不利于保水,又在出二、三茬菇时营养不足,菇体瘦小,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根据几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厚度还是以4.5厘米左右为宜。

  ⑵ 接种 盘内料温冷却到25℃以下接种。有的生产者认为手试料温感到不烫手就可接种,此法其实不可靠,菌种往往受到高温的伤害,萌发力和抗病力都有所降低,发菌慢易染杂菌。

  接种室按常规消毒灭菌。接种每组5人,其中2人包盘、搬盘,3人备种、掰种、撒种。用净手小心将菌种掰成玉米粒大小的块,不能用手搓。打开料盘,迅速而均匀地撒入一层菌种,轻轻压实,使菌种与料面充分接触,以利菌种的萌发吃料。

  7.发菌管理 发菌管理是滑菇栽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用优良菌种、严格蒸料灭菌、认真接种的基础上,加上良好的管理措施,滑菇栽培才有稳产、高产的可能。而忽视管理,前几个环节做得再好,也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有的栽培者只注意管理以前的工作,认为接种结束,不用怎么管理到秋天就等收菇了,产生严重的忽视管理的倾向。实践证明:认真管理与忽视管理的结果大不一样。同样大小的菌盘,管理得当,每块能产鲜菇2公斤;而管理差的只有0.5公斤!有的栽培户因发菌早期忽视管理造成"烧堆"而蒙受损失。根据滑菇菌丝生长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将滑菇管理分为发菌初期、发菌中期和发菌后期管理。

  ⑴ 发菌初期管理 从接种后到菌丝布满整个菌盘表面为发菌初期。此期管理的目的是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迅速布满菌盘表面,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保温和通风上。接种后的菌盘,因夜间菇房内外的气温较低,不能直接摆放在培养架上,以防菌盘受冻害。通常是选择温度在2-4℃的菇房或闲置的房屋,把菌盘每7个垛在一起,用棉帘或草帘盖好,保持菌盘温度在2-4℃,发菌期间不需要光照。每隔5天倒一次垛,将上部的菌盘倒至底部,底部的倒至上部。此阶段除了维持菌盘的最低发菌温度,还要注意场所的通风。在室外气温较低时(-5~3℃),每隔3~5天打开棚底角的塑料薄膜通风l小时或打开房屋的窗户通风1小时。接种后5~7天菌种块萌发变白,表明菌丝已恢复正常生长。在4~8℃条件下经10~15天,菌盘表面布满白色菌丝,并开始向培养基深层生长,发菌初期结束。发菌初期时间虽短,但对栽培成败关系极大,因为此时温度变化大,有急速上升的可能,一旦气温上升,不能及时将菌盘疏散开,由于温度越高,菌丝生长越旺,菌丝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因薄膜包裹而散发很慢,几天后就会使培养基变酸,出现了通常所说的"烧堆"现象,因此在接种和发菌初期管理交织在一起时,必须头脑清醒,防止顾此失彼。

  ⑵ 发菌中期管理 从菌种培养基表面到长满整个培养基为发菌中期,此期间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菇房内通风换气,确保菌丝菇预定期限内布满整个培养基,到了发菌中期,菌盘应该上架了。有观点认为,接种后发菌时间长一点,培养基压实,产量高。堆垛发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气温回升的快慢而定,不能将堆垛时间拖得太久。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厂曾做过如下试验∶接种后的菌盘分成2组发菌,第1组10盘,经过发菌初期后摆放在培养架上继续发菌,出菇前,成品率100%;第2组1O盘,堆垛发菌,直到发菌后期才移到培养架上,成品率只有40%。此结果说明堆垛发菌时间过长对菌盘内菌丝正常生长十分不利,原因是缺氧菌丝弱化,易污染杂菌。接种20天后,气温逐渐上升,菌丝生长更加旺盛,必须加强培养场所的通风,每隔1-2天就应给菇房通风,同时简易菇房顶部要盖上遮荫物品如草帘、苇帘等,以防阳光爆晒菇房内温度骤然上升。这个阶段是杂菌污染的多发期,因此要经常检查菌盘,如果个别菌盘发现杂菌污染,属于链孢霉、根霉、毛霉污染的,可将其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继续培养。在接种后的40天左右应将菌盘上下调换一下位置。现介绍一种处理受杂菌污染菌盘的有效方法(《滑菇栽培技术》,朱克编着): 将污染严重的菌盘用土埋起来,到秋季气温开始转低时再取出出菇。具体做法是选一个排水良好的地方,先挖出深20厘米、宽20厘米的排水沟,将沟内挖出的土铺在要摆培养块的地方,修成一个平台,稍压平后将培养块摆在土台上,在另一侧再挖同样一个排水沟,将沟土盖在菌盘上,盖土厚度10厘米,盘两侧也要用土盖严,对污染木霉、青霉的菌盘,如果是局部,可将污染部位的塑料薄膜轻轻打开,上面撒一层石灰粉重新包好,用土埋起来,到秋天再取出培养菌、出菇。除此而外,都不要在养菌期间随便打开薄膜,防止越夏期间滋生杂菌或遭受菇蝇危害。如果菌盘大部分被杂菌污染,菌丝难以恢复生长,应及时将这些菌盘移到远离菇房的地方,用火焚烧或挖1米的深坑埋掉。

  ⑶ 发菌后期管理 发菌后期指菌丝布满整个培养基到蜡质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与前两个时期管理的不同点是适当提高菇房温,使之保持18~22℃。

  在外界环境气温正常上升的情况下,从接种到菌丝布满整个培养料需50~60天,此时菌丝与培养基联成一体,两手平托可将菌块托起而不碎,培养基表面开始出现水珠和黄褐色分泌物。在这种情况下要给菌盘增加散射光照,还要加强菇房通风,一般是将菇房周围的保温帘子撤掉,如果是在空闲房屋内栽培。应将门窗打开,保持经常性的通风,以促进表面菌丝转色,并逐渐形成蜡质层。

  蜡质层形成的好坏,对产量结果影响很大。正常的蜡质层有橘黄色和红褐色之分,厚度在O.5-0.8毫米,蜡质层对盘内菌丝起保护作用,既防止水分蒸发,又防止外部虫害和杂菌的侵入。形成良好的蜡质层,也是菌丝健壮和高产的重要标志。有的栽培户,往往忽视这个阶段的管理工作,以为只要离丝长满盘。秋后就会有较好的产量。实践证明: 蜡质层形成的不好,菌盘内菌丝对杂菌的抵抗力低,容易烂盘。影响蜡质层形成的因素有3个: 一是劣质菌种,菌丝弱,一般不易形成蜡质层;二是散射光照度不够。在菌丝布满培养基后,就应该及时给以散射光。但光度要合适,光线越强,蜡质层越厚,有时厚达1.0-1.5厘米,这样的蜡质层过多地消耗营养,不利于水分的吸收,往往影响产量。

  ⑷ 越夏管理 菌盘表面形成蜡质层后,表明菌块的发菌已结束,菌丝体基本达到生理成熟,已具备出菇能力了。但此时正值夏季,外界环境温度高,不具备出菇条件,因此需要越夏。越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菇房的经常加大菇房的遮荫程度,防上日光直射迸菇房而导致温度升高。这个时期应使菇房温度控制在26℃以下,如果超过26℃,在加强通风的同时,可采取喷冷水降温的措施,具体做法是:在菇房内各条道上铺一层沙子,厚度在2-3厘米,然后向菇房内空间和地面喷洒井水,对菇房降温起到一定作用。在高温期间如果不采取降温措施,使菌盘长时间处于高温条件下,菌丝体就会受到伤害,出菇能力将大大减弱。进入8月中旬即出菇管理的前夕,应对整个菌盘检查一遍,如果有整盘污染杂菌的,应及时拣出去处理掉,对于局部污染的菌盘可移出菇房与正常完整的菌盘分开,单独进行管理。

  8.出菇前管理 滑菇接种后,经过春季发菌和度夏,到秋季自然温度降到2O℃以下时,即可进入出菇阶段。管理步骤如下:

  ⑴ 开盘划面 黑龙江、吉林在8月中旬,长城以外其它地区在8月下旬至9月初,平均气温一般能降到20℃以下,此时具备了开盘条件。操作前对菌盘进行检查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菌盘是否形成蜡质层、以及蜡质层的厚度、杂菌污染程度:已形成蜡质层,菌盘完整,手感有弹性的列为一类;没形成或仅局部形成一薄层蜡质层,菌盘完整有弹性、无杂菌污染的为二类;而有杂菌污染的菌盘归为三类。

  对于没有形成蜡质层的二类菌盘,要移到温差大,有散射光的地方,将薄膜稍稍打开点,也可以去掉整个塑料薄膜把菌盘放到培养架上,再覆塑料薄膜培养,使之加速形成蜡质层。凡染上杂菌的菌盘应与正常的分开管理,以免杂菌扩散污染。在进行分类同时,要对菇房清扫消毒,使之清洁、干净,如有菇蚊或菇蝇的话,可用灯光诱杀,或用驱蚊用的灭害灵喷雾杀死蚊蝇。

  由于有蜡质层,不利于水分及空气进入菌盘,要进行划面。可自制划面刀片,每隔3厘米在盘上划开蜡质层,深度视蜡质层厚度而异,厚的划O.5厘米深,薄的划0.2厘米深,一般划6至7行。划面后的菌盘要继续覆盖塑料薄膜,5天后待划痕处长出新生菌丝后,方可进行喷水管理,而不能在划面后立即向盘面喷水。否则,由于表面菌丝创伤还没有愈合,喷水后受到突然的刺激而菌丝萎缩,不仅推迟出菇时间,还会影响产量。

  ⑵ 喷水促菇 喷水可诱发子实体原基的形成。水太凉时,要在菇房内放置一段时间后再用,使其温度与菇房内温度一致;含有漂白粉的自来水,应先放到缸里或水池内放一段时间,使氯气释放干净后再用;受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的水源或含盐、含酸、含碱较高的水源不宜使用。喷水工具应使用喷雾器,喷出的雾滴细小均匀。喷水后菌盘表面不能积水。

  若气温不稳定,下降后又回升,致使菇房温度超过2O℃,有时高达25℃,应停止向盘面喷水,防止烂盘和杂菌发生。此时应待菌盘表面的积水蒸发后,用塑料薄膜暂遮盖,向地面、空间喷水,以降低菇房内的温度。等高温天气过后气温降低到15~20℃时,每天可向菌盘喷40~50毫升水,以晚间喷洒为主。

  菌盘表面出现少量原基时,暂停止向盘面喷水,只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菇房内湿度在90%左右,遇到降温时再向盘面喷水,这样可使盘面出菇整齐。

  滑菇子实体原基刚形成时呈乳白色的颗粒状,经1-2天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待形成具有菌伞、菌柄的幼菇,就可以转入出菇管理。

  ⑶ 出菇时管理 出菇管理是幼菇形成后到采收前的管理。要点如下∶① 湿度 原基发育成正常子实体,受到培养基含水率和空气相对湿度双重因素影响,子实体生长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在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

  出菇时加大喷水量常常是利少弊多。喷水过多时,菌盘颜色呈暗红褐色,无光泽,子实体生长缓慢,颜色呈深红褐色,粘液层厚。此外,培养基内水分过大时,特别是在不通风条件下,除了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外,还诱发菇蝇类、蛾类、线虫等虫害发生。害虫主要是吞食菌丝,使培养块变得松散,过多地吸水变黑,最后导致不出菇。总之,出菇期的水分管理,主要是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并根据菇体长势适当向盘面喷水,② 温度 滑菇商品菇要求不开伞。1个菇体的重量,菌柄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出菇管理中要尽可能控制菇体开伞,以增加菌柄在总产量中的比率。

  温度适合菌柄生长有利于提高产量,一般菌柄发育所需温度较原基形成时稍高。当菌盘出菇较整齐时,可采取暂时控制通风,喷水1-2天的方法来提高室温。如出菇不整齐时,可对刚出现原基的培养块停止喷水1-2天来提高室温,菌柄向上生长时再喷水。如果出菇期温度过高时,则形成的原基小,菌伞色淡,易开伞。

  ③ 光线 出菇时必须有散射光,忌讳直射光。菇棚顶部如果遮盖物过多,棚内架层间距过小,会导致棚内光线不足,菇体菌柄长而弯曲,菇色淡,子实体小,开伞早。因此出菇期要适当减少棚顶遮盖物,保证菌盘有适当的光照。光线过强对子实体生长也不利,菌盘水分容易散失,不利于菇体正常生长,直接影响产量。出菇时散射光强度以700-800勒可斯为宜,也就是在架层间能看清报纸正文小字的光强。

  滑菇子实体生长时所表现的特征不完全取决于单一的条件,而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环境条件对滑菇子实体的影响参见表24-2。

  表24-2 环境条件对滑菇子实体的影响环境条件 菌 伞 特 征 菌柄特征 其 它颜色 光泽 粘液基质过湿 深 无 过多空气干燥 正常 似漆光 极少 菇体发育慢温度过高 淡 长 易开伞温度过低 深 无 正常 短粗 菇体发育慢光线不足 淡 细长、趋光 菇小易开伞通气不良 细长⑷ 采菇期管理 每次采菇后要及时清理好菌盘表面,清除蘑菇残根,并停止向菌盘喷水,盖上塑料薄膜,防止菌盘表面干燥,稍微提高培养温度,以利于菌丝积累更多的营养,出好下茬菇。滑菇菌丝经组织化形成原基,它所能利用的水分和营养是由原基下部的菌丝供应,这可通过掰开长有子实体的菌盘部分观察出来,在子实体下方有明显变粗的洁白束状菌丝,而不出菇处仍为白色絮状菌丝,没有门色束状菌丝,这就从菌丝营养生理的角度要求栽菇户在采完一茬菇之后,必须为菌丝从生殖生长转为营养生长创造条件。停止喷水5-7天后,菌盘表面生出新的菌丝时,再打开塑料薄膜,向菇房的空间和地面喷水,使相对湿度达到85%~90%,几天后又有新的原基形成。

  目前我国栽培滑菇主要是靠自然温度养菌、出菇,使用的菌种主要是中、晚熟品种,出菇时要求10-15℃的温度。然而,适宜出菇的时间只有一个半月左右,为了充分提高产量,当气温降到5℃以下时要考虑给予适当的增温条件以延长出菇期。近几年菇农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提高菇房温度的经验,如白天撤掉菇房顶上的遮盖物,利用阳光辐射提高菇房温度。当日光西斜之后,及时盖好保温帘等。这样可维持出完第三茬菇。没有出完菇的菌盘,要采取措施越冬,采完最后一茬菇后,停止喷水阴干10天左右,使菌盘的含水量尽量降低,避免冬季保管时受冻害。将菌盘清理干净后,移到0-2℃之间贮藏室内,用塑料薄膜将菌盘包好,防止菌盘干燥。第二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5℃时,揭去塑料薄膜,放到出菇架上喷水出菇。管理措施同前。

  受冻的或完全变黑的、散碎的菌盘都不能出菇。因此越冬保管前要对菌盘进行一次检查。凡培养块完整、手按时有弹性、掰开菌盘断面有大量白色菌丝,均有产菇能力。相反,菌盘疏松、散碎,块内无白色菌丝且发黑的,就失去产菇能力,应将其淘汰。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