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蒜田病害的发生特点
大蒜病害主要有大蒜叶枯病、大蒜茎腐病、大蒜紫斑病、大蒜细菌性软腐病、大蒜灰霉病、大蒜锈病及大蒜病毒病等。
1、大蒜叶枯病 主要表现在叶片或花梗上,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灰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如不及时防治,一般可减产20%—30%。
2、大蒜茎腐病 主要表现在叶片和鳞茎上。发病从外部叶片开始,逐渐向内侵染,初期鳞茎以上外部叶片发黄,根系不发达。后期鳞茎腐烂枯死,病部表皮下散生褐色或黑色小菌核。带菌的蒜种、雨水、土壤、病残体和土杂肥等均可引起发病。土质粘重,透水性差的土壤易发病;氮肥用量过大地块易感病;一般发生地块减产30%,严重地块造成绝收。
3、大蒜紫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蒜薹,为生长后期病害,贮藏期有时可侵染鳞茎。发病初期多从叶尖或蒜薹中部产生灰色小斑点,中央微紫稍凹陷,渐扩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呈黄褐色或暗紫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呈同心轮纹。发病适宜温度在25℃—27℃,低于12℃不发病,温暖、高湿发病重。
4、大蒜灰霉病 危害叶片,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后变为灰白至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逐渐向内扩展,病斑呈椭圆形或纺锤形,后期扩大重叠呈条形灰白色大斑,表面生有灰褐色霉层。危害蒜头形成灰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生出浅黑色霉状物。随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该菌生长适宜温度范围在15℃—30℃,侵染适温为15℃—21℃。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积水的地块发病重。
5、大蒜锈病 主要危害蒜叶及蒜薹,发病重时叶鞘上也能发生。初期在叶表面形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稍隆起的病斑,病斑较小,中央逐渐变成橙黄色。适宜侵入温度为10℃—23℃,在湿度大或有水滴时,9℃—19℃可侵入,一般蒜葱混种田块发病重。
6、大蒜细菌性软腐病 大蒜受害后,先从叶缘或中脉发生,形成黄白色条斑,湿度大时病斑呈黄褐色软腐状,一般先从脚叶由下部向上部扩展,后期全株萎蔫死亡。黑土、粘重土壤发病重;若栽种过早、氮肥使用量过大导致大蒜旺长易感病。
7、大蒜病毒病 大蒜受害后,因不同病毒种类而表现不同症状。洋葱黄矮病毒病表现植株矮化、叶面布满黄色条斑;有的大部分叶片绿色仅伴有鲜黄色条斑;有的叶片轻度褪绿,无条斑。韭葱黄条纹病毒病可使大蒜叶片出现黄条纹,若受强毒系侵染,叶片上出现连片的黄条纹,若受弱毒系侵染,条纹少且色淡。
二、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用个大、健康、均匀或经脱毒的优质蒜种。对发病重的地块实行“五一”式轮作,即种5年大蒜轮作1年小麦。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足墒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多施土杂肥,做到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雨后及时排水,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间病源。
2、化学防治 对于茎腐病、紫斑病发生较重的地块,秋种时可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3%对水适量均匀喷布种子,喷后闷种5小时,晾干后播种。对于茎腐病、灰霉病发生较重的地块,于春季发病初盛期,用50%速可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多菌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8天喷1次,连喷2—3次。此期若发现锈病,可每亩用20%粉锈宁或20%三唑酮40—50毫升与上述药剂混合后喷雾防治。
大蒜生长中后期是叶枯病、紫斑病、病毒病发生期。对于以叶枯病为主的地块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40%多菌灵600倍液,隔7—8天喷雾1次,可兼治紫斑病;以紫斑病为主的地块,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2次,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兼治叶枯病;此期若蚜虫发生较重,可同时混入菊酯类农药兼治蚜虫,防止病毒的重复感染,减轻病毒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