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常见病害诊断及防治2
319
切换pc版

三、真菌性疾病

  1、离壶菌病
  (1)病原体:动腐离壶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幼牡蛎受感染后不久即停止生长和活动,很快死亡。
  (3)诊断方法:镜检可诊断牡蛎体内有无菌丝,或将生病牡蛎故人溶有中性红的海水中,真菌真丝染锴比周围组织深。
  (4)流行特点:可侵害各期幼体,引起大批死亡。
  (5)防治方法:使用过滤、紫外线消毒海水等方法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发病后尚无有效方法治疗。

  2、壳病

  (1)病原体:绞纽伤壳菌
  (2)症状和病理特点:菌丝在壳上穿孔,在闭壳肌处最严重,壳的内壁表面有云雾状白色区域,后转变成黑色、微棕色或淡绿色的沈状突起,闭壳肌脱落,引起牡蛎死亡。
  (3)诊断方法:取病灶处壳的碎片,放人消毒海水在15℃下培养3—4周后长出菌丝。
  (4)流行特点:秋季水温高于22℃以上时易发病。
  无有效防治方法。

  四、原生动物性疾病

  1、六鞭毛虫病
  (1)病原体:尼氏六鞭毛虫。寄生于多种牡蛎的消化道内。
  (2)症状及诊断方法:虫体较大,镜检可见。
  (3)流行特点:是牡蛎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在水温低和牡蛎代谢机能低时致病。
  尚无有效防治方法。

  2、线簇虫病

  (1)病原体:线簇虫,其营养体时期寄生于虾或蟹消化道内,孢子时期寄生在软体动物体内,以外套膜内最多,且可寄生于所有器官中。
  (2)症状:对牡蛎危害不显著,但感染严重时可产生机械障碍,如阻塞鳃血管。
  (3)诊断方法:取外套膜或鳃镜检发现孢子后可确诊。
  (4)流行特点:无专一性,是牡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

  3、派金虫病

  (1)病原体:海水派金虫。
  (2)症状和病理特点:主要伤害结缔组织、闭壳肌、消化系统上皮组织和血管。感染1早期,虫体寄生部门组织发生火症,随之纤维变性,最后广泛的组织溶解,形成组织脓肿或水肿。感染严重的牡蛎壳口张开而死。
  (3)诊断方法:将检查的活体组织放人含葡萄糖的琉基醋酸盐液体培养基中,在25—30℃下培养1天以上,营养体或动孢子囊前期扩大并形成壁,用鲁哥氏碘液染成蓝黑色。
  (4)流行特点:本病是牡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幼牡蛎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侵害的是较大牡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病情最严重的是8—9月份,随着天气变冷水温下降死亡率下降。
  (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获,二是将病牡蛎转移到低盐度(15‰以下)低温海区(20℃以下)。

  4、尼是单孢子虫病
  (1)病原体:尼是单孢子虫。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蛎肌肉消瘦,生长停止,在环境条件较差时引起死亡。镜检切片见组织水肿、坏死,并含大量孢子。
  (3)流行特点:发病时期为5—9月份,8月份开始死亡,9月份达最高峰。
  (4)防治方法:将已受感染的病牡蛎移到盐度为15‰以下的海区养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5、沿岸单孢子虫病
  (1)病原体:沿岸单孢子虫。
  (2)症状和病理特点:病牡蛎全身结缔组织都可受到各核质体的破坏,生长停止,身体瘦弱。
  (3)诊断方法:取病牡蛎结缔组织切片,染色后镜检多核质体、孢子囊和孢子。
  (4)流行特点:5—6月份常发生大批死亡,7月份突然下降,很少再生病。
  (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获,二是将患病牡蛎移到低盐度(20‰以下)海区养殖。

  6、包纳米虫病
  (1)病原体:牡颇包纳米虫。
  (2)症状和病理特点:病牡蛎鳃丝或外套膜上有灰白色的小溃疡,或有较深的穿孔性溃疡。常规切片镜检可见鳃、结缔组织、胃、外套膜中有分散的颗粒性血细胞增殖病灶。
  (3)流行特点:夏季多发病,发病率可达40—60%,同时期死亡率达40—80%。
  (4)防治方法:同前。

  7、纤毛虫病
  牡蛎还受到其它多种纤毛虫侵袭,如钩毛虫寄生于其消化道内,楔形纤毛虫寄生牡蛎鳃上。海星精巢虫寄生于海星性腺中和挲牡蛎消化道中。 文章来源: 中国渔市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