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袋黄冠梨果面“花斑病”防治技术
581
切换pc版

  一、症状和成因

  果实近成熟期发病。发病初期一般表现为在近皮孔处出现淡褐色月牙状或点状纹理,随症状发展,病斑稍扩大,颜色加深,病斑微凹陷,多个病斑在果实的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在梨果面上形成形状不定、不规律分布的黑褐色点状、块状或纹理状病斑或病斑群,因其在果面上的表现与鸡挠踏后的痕迹相似,果农称之为

  “鸡爪病”或“鸡爪纹病”。重病果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可形成围绕皮孔的近圆形凹陷斑。

  花斑病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套袋后钙素营养失衡;果皮龟裂纹较大,缺少角质层的保护;酶活性高。果实套袋后所处的微环境与未套袋的不同,致使钙素营养水平降低,二者共同作用使果皮龟裂纹增大,并缺少角质层,从而激发导致褐变的酶促反应,形成一层较致密的组织结构(病斑),将病部保护起来(也可以说病斑的形成是黄冠梨本身的一种免疫保护机制)。所以病斑不扩展、不腐烂,只是影响果实的商品价值。

  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套袋(包括果袋纸质种类、颜色、透光性、透气性等)、偏施氮肥、果实的膨大速度、气候和土壤肥水状况。

  二、综合防控技术

  1.施肥:重施有机肥,并注意平衡施肥。秋季每亩施入3~5方有机肥。土层深厚的壤土地可以撒施后深翻,砂、粘、碱性土壤应采用挖沟改土施肥的方式进行。发病严重者可花前株施100~200克四硼酸钠(硼砂)。发育期不追速效肥,如树势较弱则可于发育前期追施氮、磷复合肥(盛果期树株用量不超过3公斤)。

  2.冬剪和疏花疏果:冬剪注意枝组的合理分布,以保证冠内的通风透光。每亩留果量不超过14000个,产量控制在3500~4000公斤。

  3.幼果期喷钙:幼果期(果实套袋前)喷施瑞恩钙等有机钙盐,每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4.套袋:选用透气性、透光性较好的果实袋(透光率在10%左右),也可以选用内层涂有活性物质的果实袋。套袋时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5.浇水:花前水和冻水要浇足,其它时期的浇水依施肥和需水状况而定,避免大水漫灌。

  另外,多次中耕能提高地温,提高吸收层根系活性,从而提高钙素的吸收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发病率。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