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育苗中常见病害的防治
508
切换pc版

山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消息:
在刺参育苗过程中由于一些病害的发生,导致减产,甚至育苗失败,给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屡见不鲜。下面就我们在今年的刺参育苗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l 烂胃

此病多发生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抗菌素3~5 mg/L全池泼洒有良好疗效。

2 烂边

该病也多在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可达7O%~8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发病原因:由于一些细菌感染幼体导致此病发生。
防治措施:主要是用抗菌素抑制。预防可用青霉素(2~3)×10-6全池泼洒,每日一次。治疗则用5 mg/L的抗菌素全池泼洒,每日一次,直至痊愈。

3 化板

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达10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
防治措施: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滤,并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饵料不携带重病菌等致病源。另外,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在池中泼洒青霉素(3~6)×lO-6配合生态宝(5~7)×l0-6,每日一次换水后用。

4 化皮

化皮病也称烂皮病、溃烂病。此病主要在夏季高温期发生,因发病原因不同,有时有传染性。
症状:感染初期病参常有摇头现象,然后口部出现局部感染,表现为围口膜松弛,触手对外界刺激反映迟钝,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一般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丧失摄食能力;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预防措施:幼苗培育稚参前期,除继续投喂单胞藻外,还要加投鲜鼠尾藻磨碎液,以维持营养平衡;随着稚参长大,其残饵和排泄物也逐渐增多,要经常吸底、换水或倒池,保持水环境良好;各项操作要小心,防止幼参损伤,培育用水必须经过过滤,为防止此病的发生,可在每kg饵料中添加0.1g土霉素。
治疗:刺参育苗期间,稚参密度大,正值夏季高温,一旦发病很快波及全池,所以,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必须早发现早治疗。稚参发病时,要马上分池,加大水交换量,在稚参饵料中添加土霉素0.3g/kg饵料,同时也可换水后用二氧化氯溶液0.3 mg/L全池泼洒,连续泼洒2~3d。在倒池过程中可用青霉素溶液5O×1O-6对参苗进行药浴,时间以5~10min为宜。

5 红斑病

在育苗过程中,有时看到附着基、池底出现一些红色片状物,同时在此范围内的参苗活力下降,逐渐萎缩死亡,这就是所说的海参红斑病。
引起红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投饵量过大,残饵过多,水质被污染,引起各种细菌滋生,导致参苗犯病。
预防与治疗:一方面加大换水量,尽快安排倒池。或每池投(3~6)×10-6青霉素;另一方面要适当减少投饵量,在玻纹板和网衣见清的情况下再适当加大投饵量。
由于引起参苗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所谓“治标不如治本”,所以在海参育苗过程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要重视投饵问题,“饵料过大”容易引起水质变坏,导致参苗生存环境下降,并引起发生各种疾病,所以在投饵过程一定要采取“少喂勤投”的原则,以减少和避免海参在育苗过程中各种疾病的发生。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