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水稻旱秧的增产潜力
531
切换pc版

    
     水稻旱育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成功地实现了水稻旱育秧技术的革命。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旱育秧苗在干旱土壤环境中形成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研究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本田高产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技术革新,则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由于对水稻旱育秧苗本田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大面积生产上只能用水育秧的栽培模式和习惯对待旱育秧,从而使旱秧只能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增产较明显,而在高产地区则不突出,甚至不及水秧,严重限制了旱秧增产优势的发挥。为了共同探讨水稻旱秧本田高产栽培技术,在此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培育壮秧是建立高产群体的基础
     旱秧移栽本田后,虽然有比水秧较强的自身调节能力,但大量试验结果表明:瘦秧与壮秧在本田期的单株分蘖数、成穗率和单株产量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欲使产量有较大突破,必须在培育带蘖旱壮秧上多下功夫。
     二、改变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技术策略
     “前期早生快发,中期控蘖稳长,后期养根保叶防早衰”的传统本田期管理策略,已不适应旱育秧的高产栽培要求。这是因为:(1)旱秧苗体小,分蘖性强,如再早生快发,就容易出现分蘖数量多、质量差、苗峰高、成穗率低的情况,形成“笑苗哭稻”的现象。(2)前期发过头,中期控不住,后期群体恶化,养根保叶便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旱秧高产技术策略应是:在适当稀植的基础上,前期早发稳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后够苗,高峰苗控制在既定穗数的1.2~1.3倍,这样既可提高分蘖质量,保证70%~80%的成穗率,又为中期攻大穗、后期提高光合效率创造良好的群体基础。概括地说,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指导思想应该是:前期早发稳长,适期够苗,控制苗峰;中期重施穗肥攻大穗;后期养根保叶争高光效。
     三、提高管理水平,挖掘旱秧增产潜力
     所谓提高管理水平,就是从充分发挥旱秧本田期发根、分蘖和后期生理功能优势的指导思想出发,制定栽培措施。其关键措施有以下几点:
     1.在适当稀植、控制群体起点苗的同时,还须针对旱秧苗体小、分蘖弱和分蘖势旺的特点,采取浅插、浅灌,少施或不施分蘖肥等配套措施,既能提高秧田分蘖成活率和本田低位分蘖质量,又能减慢分蘖速度,保证适期够苗,缩小够苗期与高峰苗期叶龄差,为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创造群体基础。
     2.在水浆管理上,要从足水调根、控水促根、湿润壮根、壮根促壮株的要求出发,栽后保持浅水层4~6天,让新根迅速“爆发”出来;以后每次水层落干后,露田2~3天,再建浅水层;阴雨天脱水露田,促进新根下扎。全生育期以湿润灌溉为主,水层灌溉为辅,既能增加根量,又可提高根系活力,延长根系功能期。据测定,进入生殖生长期后,旱秧根系耐水性不及水秧显著,故切忌长期水层灌溉。
     3.在肥料管理上应采取:(1)改水施为干施,基肥施后先干耙,耙后上水平田;追肥先落干田间水层,施后待肥料先被土壤吸附后再上水,可提高肥料利用率30%以上。(2)肥料运筹上以5∶1∶4或6∶1∶3为宜,即基肥占总施肥量50%~60%,分蘖肥占10%,穗粒肥占40%~30%,这样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保证产量形成期水稻对养分的要求,从而使水稻旱秧的增产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