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壮秧剂是由消毒剂、增酸剂、营养剂、化控剂等组成的水稻育秧物化技术产品,它将消毒、调酸、营养、化控等4项功能一体化,解决了常规旱育秧中多项作业带来的费工、增成本、作业程序多而繁杂,技术难掌握,引起药害、肥害、酸害、病害等问题。
1 消毒剂
消毒剂是根据寒地水稻旱育苗中发生立枯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装的综合制剂,水稻立枯病菌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约有7~8种,敌克松可防治5~6种立枯病菌;立枯灵(土菌消)防治6~7种立枯病菌,说明某些病菌是不易杀灭的,如镰刀菌、丝核菌,所以必须选用或混用高效、广谱、残效期长的消毒剂。
2 增酸剂
增酸剂是水稻壮秧剂中调节床土酸碱度的主要成分。水稻秧苗生长喜酸性土壤,在育苗床土条件中,对秧苗影响较大的是pH值。以pH值5左右为宜。最初我们用硫酸亚铁属生理酸性肥料,但释放慢,后改为酸性较强的增酸剂,释放快,pH值降低也快,但对消毒剂有结抗作用,从而降低药效,我们现改用了活性较强的游离酸,不但释放快,而且对消毒剂没有颉颃作用,调酸效果好,加工也方便,一举三得。
3 营养剂
营养剂是水稻壮秧剂中供应秧苗营养的主要成分,是根据水稻生育所需的N、P、K及必须的微量元素组成的。根据旱育苗的特点和育秧期间气温低,棚内温度变化大,秧苗吸收慢,施肥量大易产生盐害的实际情况,将原壮秧剂氮肥2/3硫铵、1/3氯化铵改为全用硫铵,解决了肥害问题。原壮秧剂由缓效磷改为速效磷,既补磷肥又降pH值,保证早期秧苗的吸收利用。钾肥由单一用氯化钾改为增用生物钾,提高了抗病性。本壮秧剂含有化控剂,有利于提高秧苗充实度和秧苗素质,适当减少P、K含量也有利于育成壮苗。因此N、P、K比例协调并合理搭配Ca、Mg、S、Fe、Zn、Si等微量元素齐全,完全能够满足稻苗生育所需养分。
4 化控剂(生育调节剂)
化控剂在水稻壮秧剂中能对秧苗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和各抗逆作用。施用化控剂后,被秧苗根部吸收进入细胞后,运转到生理活性较强的地方,从而调节秧苗生长发育。首先化控剂增加水稻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其次是改变作物内源激素的水平,抑制细胞纵向伸长,促进横向伸长。第三影响植株的结构。据有关资料,水稻苗期施用化控剂,叶片细胞缩短42%,中脉维管束增粗6.7%,叶鞘最厚处增加100%,细胞层数增加三层。第四增加水稻抗逆性。施用化控剂后秧苗表现耐低温、抗旱、耐盐碱。而且还有一定的抑制秧苗徒长作用。
从水稻育苗壮秧各组成因素的功能与作用中可以看出,不仅单项功能明显,而且技术含量较高,配方合理,各种功能作用相互补充,能够充分发挥综合效应。
5 水稻壮秧剂二代、三代产品
1998年29个壮秧剂二代试验点中,26个点次的秧苗素质壮秧程度等比原壮秧剂效果差异不明显,有2个点次壮秧剂二代比原壮秧剂效果稍好,另有1个点壮秧剂比原壮秧剂效果稍差。原壮秧剂立枯病发生率为1.5%~12.5%,壮秧剂为1.0%~11.8%,其他试验结果也表现一致,但最突出的一点是壮秧剂二代产品的成本明显降低。
壮秧剂三代试验进行了2年,1998年试验点落实在黑龙江省宁安、海林、穆棱等县和辽宁省辽中县农技推广站。试验结果表明,壮秧剂三代的秧苗素质明显好于原壮秧剂,没有发生立枯病,而对照发病率达42%~52%。
因此,建议床土pH值7.2以下地区,推广应用壮秧剂二代,床土pH值为7.5~8的地区推广应用壮秧剂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