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
355
切换pc版

    
    山西农业
    
    --------------------------------------------------------------------------------
    
    玉米灰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上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991年该病首先在辽宁丹东、庄河等地突然大发生,现已成为东北三省玉米的重要病害。近年我省也局部发现此病,1999年笔者在留县田间采集到灰斑病标本。由于当前常用的骨干自交系大都是感病的,因而对灰斑不有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生淡褐色病斑,渐扩展为灰褐色、灰色至黄褐色的长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长呈矩形,对光透视更为明显。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0.5~20毫米×0.5~2毫米。有时病斑连片,使叶片枯死。通常在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以叶背产生最多。病菌最先浸染下部引起发病,气候条件适宜时可扩展到整株叶片,使之过早枯干。
    2.病源 该病由玉米尾孢菌浸染所引起。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4。当年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重复浸染,不断扩展蔓延。分生孢子萌芽产生蚜管通过气孔浸入,成株叶片上潜育期9天,12天出现长条斑,16~21天病斑上形成孢子,浸染幼株叶片时产孢避在成株上早。浸入后菌丝扩展受叶脉限制形成长而窄的平行病斑。多雾、多露有利于孢子的形成、萌发和浸染发病。一般7~8月多雨年份发生严重。玉米生长后期遇到高温干旱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降低了植株抗病性,如有几次降雨,也可导致严重发生。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5003、7922系统与旅大红谷系列组配的杂交种都是较为感病的,推广品种中掖单13号、沈单7号等抗病性较差;而自330、M17、掖107系列与黄早四系统组配的杂交种较抗病,如掖单2号、丹玉21号等;以高抗的78599、78641选系与其它任何系统组配的杂种一代都是抗病的,如沈单10号等。
    4.防治 目前尚缺乏研究。选种抗病品种是最重要的防病措施。此外,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实行大面积深翻、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性农业措施。发病初期喷洒百菌清、多菌灵等有一定的效果。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