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的移植增殖技术
733
切换pc版


1.选择受精卵为移植对象。 

根据大银鱼自身的生物学特点及移植驯化规律,在大银鱼的移植中,亦以受精卵为最佳对象。它除有太湖新银鱼受精卵的移植优点外,还因其受精卵孵化时,处于低温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御力及适应力均强,发育缓慢而稳定,便于移动运输。此外,移运大银鱼受精卵的时间正值低温冬季,可避免移植时疾病菌传播机会,减少鱼类移植过程中常发生的不良因素。 

2.移植水域的调查及选择。 

对移植水域的调查及选择,是大银鱼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从目前移植成功的水域来看,水库应是移植水域的首选水面。这是因为水库中的鱼类区系,一般呈不饱和状态,鱼类品种较为单纯,对饵料的竞争相对缓和些,浮游动物资源量比较丰富,这便为大银鱼的自然繁殖及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态条件。全国已移植成功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北京海子水库、河南的陆浑水库、山东的许家崖水库、内蒙古的莫力庙水库就是很好的例证。其次,鱼类区系贫乏,特别是凶猛鱼类较少的陆封型湖泊、内荡、泡沼、海子以及沿海滩涂的半盐水水面也是良好的移植水面。水深要求在2米以上,有一定的平缓宽阔的沿岸带,水位能保持相对稳定,底质为沙质泥,这些条件即可满足移植大银鱼的驯化安居要求。由于大银鱼属冬季产卵类型鱼类,对寒冷的水环境有着本能的适应能力。因此广大的北方地区,如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湖沼、泡海等水域,都有着移植成功的广阔前景。 

3.投放 

①投放数量:受精卵的投放量可为1000—3000粒/公顷,或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减,必要时第二次再投放一次。②投放地点一般应选在避风向阳的库湾,水深3-5米,底质为泥沙和沙砾,小型饵料生物较丰富,且便于看管。投放时应做到多点多面,分散投放。③投放方法:投放时,必须使装卵(鱼)容器内水温与库水水温基本一致,温差不大于3℃。具体做法是:将装卵(鱼)容器慢慢浸入库水中,等容器内水温与水库水水温基本一致;或缓慢将水库水加入装卵(鱼)容器内,使容器内温与水库水水温基本一致。 

如果投放地点水位稳定,底质较好,则可将受精卵直接均匀撒布于水底,如果投放地点水位不稳,底质不好,则可事先制成不同规格的网箱,将受精卵放入网箱内孵化。 
使用网箱孵化受精卵时,网箱材料可用一般筛绢网,规格可视具体情况确定。受精卵放入网箱后,箱体可吊于水面下1.5—2.0米处,每隔3-4天,应把网箱提起,剔去死卵,如有水霉应及时处理。 
受精卵投入水库后,应加强观察和管理,防止人为破坏,造成损失。
 
4.资源保护与增殖。 

①移植效应观测:大银鱼移植的生物学效应观测一般分两个阶段。存活阶段的观测在移植的当年(一般在6-7月份)进行,其观测方法是通过网具捕捞等手段,查明水库中移入的大银鱼是否存活下来。繁衍阶段的观测在移植的第二年进行,其观测方法与存活阶段的观测方法相同,主要查明水库中存活的大银鱼能否自然产卵繁殖后代。大银鱼移植的种群效应(或称生产效应)观测一般在移植的第二年进行。其观测方法是通过试捕等手段,查明水库中自然繁殖的大银鱼能否形成一定的种群掳获量。②资源量评估:水库中大银鱼资源量评估应采用渔获物数量法。具体做法是:在水库中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点的多少视水体大小而定,用相同的船、相同的网具、相同的渔法,在各点同时进行相同时间(1小时或2小时)和相同航速的试验捕捞,然后求取其渔获物数量平均值,再据此数值和拖过的扫水面积及有关系数等,求出单位水面(水体)渔获数量,进而推算整个水体种群数量,即资源量。③银鱼移植后的增殖措施与驯化管理: 

a.划定禁渔期及禁渔区: 

划定禁渔区前,先要在水域中进行试捕。试捕可采用灯光诱捕、密眼拉网、扳网等方法进行作业。试捕应细致认真,多点重复进行,因移植后的初期阶段成体稀少,不易捕获,切勿因检查疏漏捕不到银鱼而误认无新一代银鱼,造成对移植效果判断的失误。经检查试捕,确定银鱼在新水域中的主要分布区后,正确划定禁渔区。在禁渔区内,禁止各种渔业生产作业活动,特别注意禁止使用密网目的拖网、围网作业,以保证新一代银鱼繁衍生长;在银鱼产卵期间,划定禁渔期。在禁渔期内,在整个水域中,可禁止使用小目刺网及密眼拖网作业,保护银鱼产卵活动及产卵群体繁衍后代,同时又不影响其他鱼类的捕捞生产。此外,还应在移植银鱼初期阶段,控制水域中原有凶猛鱼类如*类及*条等鱼类的数量,保证银鱼尽快形成种群。 

b.维护移植水体的良好生态环境: 

移植银鱼后的水域,生态环境的优劣变化,直接影响着银鱼的存活、繁殖与生长。银鱼成体对不良环境异常敏感并难以适应。因此应保证水体不受污染,水量、水位应有保证,银鱼的饵料生物应当充足。这就需要注水或合理施肥,注意调节水质,维持水体中营养盐类的平衡与充足,使水域生产力始终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此外,还应做好防逃工作。 

c.合理地进行捕捞,并做好人工再增殖工作: 

银鱼是生命周期短,群体消长变化快的鱼类。由于成体产卵后即行消亡,因此在移植水域中,形成群体及渔业效果后,应及时进行合理捕捞。这样既能提高银鱼的产量,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证银鱼资源得到延续与增殖。每年10月份,太湖新银鱼已到起水规格,秋季产卵型的新银鱼也产卵完毕,此时应是新银鱼捕捞的最佳时间;10—11月份,大银鱼体长、体重均达最大值,又在产卵期之前不久,可以认为这段时间应是大银鱼捕捞的最佳时机。各水域应根据自身已形成银鱼资源的情况,制定捕捞限额,留有足够的产卵群体,水域中银鱼资源留有量应为资源总量的20%-30%。 

为了尽快提高银鱼产量,保证银鱼产量长盛不衰,除做好自然繁殖保护工作外,还应积极做好人工繁殖及人工放流工作。实践证明,采用这一增殖措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银鱼在自然繁殖中,银鱼产出的卵子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卵子的受精率、孵化率均较低,人工增殖措施则可弥补这一不足。 

d.银鱼饵料生物的移植与保护: 

水域中移植银鱼成功并形成产量后,银鱼的饵料生物状况是制约银鱼产量持续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在银鱼食性转化阶段,若饵科得不到保证,则生长停止,体重骤减并导致死亡。据实验,在池养条件下,当大银鱼体长达到8厘米时,正值食性转化为肉食性鱼类阶段,若池中饵科缺乏,则大银鱼自相残食现象严重,并最后导致全池大银鱼死绝。新银鱼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因为一般水域中新银鱼的饵料生物,即浮游动物不易缺乏。因此,在大银鱼的移植水域中,保证其充足的饵科,是银鱼管理工作中又一项重要工作。 

该项工作的具体措施有:可以在移植大银鱼的同时,移入太湖新银鱼,使后者为前者提供饵料保障;移入或保护低质的草虾或小型野杂鱼为大银鱼提供饵料保障;调整捕捞银鱼强度,使银鱼控制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确保被其食用的饵料生物得到恢复和增长。如北京的密云水库,大银鱼与池沼公鱼共存,公鱼为银鱼提供了饵料保证;内蒙古的岱海,曾年产几百吨*条鱼,为大银鱼爆发性增长提供了饵料保障。相反,若不注意饵料的稳定与增长,银鱼产量将会锐减。 

9 1 2 8 :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