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产生原理和危害性,水产养殖户如何降氨氮?
459
切换pc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图为水体当中N元素的一个循环

氨氮产生的原理
 
在天然水体中,N元素以游离态氮、有机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总氨态氮等几种形式存在,一般来说,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氨(铵)态氮是一切藻类都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源。通常情况下,植物首先只吸收NH4+,而NO3--N 吸收能力相对较差,同时水体中的固氮菌也对N的吸收有一定作用。

无机氮被浮游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氮,并通过浮游植物的摄食,各级浮游动物之间及鱼虾类的捕食在食物链中传递,在这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氮由于溶出、死亡代谢排出等离开食物链重新回到水体中。

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中,由于不断的往池塘投入各种肥水产品和高蛋白饲料,水体中N元素不断积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就为亚硝酸盐和氨氮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氮源。

氨氮的危害性
 
离子氨态氮(NH4+-N)因为带电荷,通常不能渗过生物体表,一般对生物无害,而且能够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但非离子氨态氮(NH3)能透过细胞膜,具有脂溶性,渗入量取决于水体与生物体内的PH差异。如果从水体渗入组织液内,生物就要中毒。

在PH 、溶氧、硬度等水质条件不同时,非离子氨态氮的毒性也不相同。PH越高,毒性越大。溶氧越低,毒性也越大。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溶氧和PH有针对性的控制,可以降低非离子氨态氮的毒性。

非离子铵态氮(NH3-N)的毒性表现在对水生生物生长的抑制,它能降低鱼虾贝类的产卵能力,损害腮组织以至引起死亡。在对虾养殖中尤为明显,在氨氮偏高的池子里对虾摄食能力明显变弱,且脱壳后更不易硬壳。
处理方法
 
传统降氨氮方法

在水体藻类不够丰富时,部分离子氨态氮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被藻类大量的吸收而减少,从而促使非离子氨态氮向离子氨态氮转化,氨氮毒性就随之减弱,还有就是要注意通风,因此从上图可以看出,氨氮在转化环节有一部分是变成氮气融入空气,还有一部分是重新融入水体的,还有就是要以做藻类为主去降氨氮,只有水中藻类丰富了才能真正起到治标治本的作用。
 
还有就是可以搭配光合细菌加沸石粉,一方面可以降解吸附一点氨氮到底部然后利用光合细菌及肥水产品将水色拉起来后,水中有了藻类方可真正将氨氮降下去,第二种方法效果会更快更易见效。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