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蜱:从“臭名”远扬到化茧成蝶
293
切换pc版

  自2007年1月1日国家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膦等5种高毒杀虫剂以来,毒死蜱以其杀虫谱广、毒性较低、药效较强等优点成为了高毒农药的替代品,生产和销售渐趋旺盛。如今,从当初的臭名远扬到如今的千里香飘,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毒死蜱已经从一个幼小的孩子长大成人。在它成长的背后,则更有科研工作者、生产人员和广大员工共同付出的心血。
  本文将以一家毒死蜱生产企业为线,反映毒死蜱生长的轨迹——
  起点:臭名远扬人人闻之色变
  1998年,某公司毒死蜱生产线筹建之初,分批派人到生产工厂毒死蜱中试车间学习。当时的第二批带队者现毒死蜱车间主任陈某回忆道:“当时工艺落后,毒死蜱生产线四处弥漫着臭味,员工的衣物极不容易洗净,就连去食堂吃饭,别人都不愿意跟我们同桌。”当初,自己也有想法,但领导和同事的一番话打消了他的顾虑:“这是组织的安排,必须完成!今后随着毒死蜱的发展,应该能够解决臭味问题”。1999年,陈主任带领的10多名大中专生等学成归来,不久,该公司新建的毒死蜱生产线开车投产。可毒死蜱并未立即摆脱臭味而解除员工的烦恼,车间反而因此流失了2名工艺员,2名设备员等一些技术骨干。
  据悉,当时造成毒死蜱生产环境差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合成工艺尚未改进,其生产中间体——三氯吡啶酚钠不仅外观颜色偏深,而且不加处理烘干时最高含量只有80%左右,直接影响收率、质量和生产成本;生产过程中不封闭的操作环境,容易造成气体挥发,影响生产现场的环境。
  转折:艰难蜕变从技术改造开始
  2001年,毒死蜱迎来了发展过程的重大转折点:在生产过程中,车间寻找到了一种比传统工艺更高效、更清洁的新工艺。原来,传统工艺生产毒死蜱周期很长,仅从原料投入到产出就要48小时,如果还加上原料中间体烘干的时间则更长。另外,还存在产品含量不稳定,环保压力相对较大等缺点。一个偶然的机会,原车间主任及骨干等相关技术人员在使用传统工艺烘干毒死蜱中间体时,发现釜上结了一层盐一样的白色结晶。经过查找相关资料,并与浙江大学教授进行定性分析,确定这些结晶是四氯吡啶。而四氯吡啶可作农药原药生产的中间体,可生产毒死蜱、二氯吡啶酸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原药。经小试实验和车间中试生产,顺利将四氯吡啶转化为毒死蜱中间体原料,大大降低了毒死蜱的生产成本。
  于是,2004年下半年,该公司开始与美国陶氏益农合作。2005年底,毒死蜱新工艺技改项目完成,工厂开始用四氯吡啶生产毒死蜱,生产线也采用半封闭式,大大减少了毒死蜱生产过程中的臭味。另外,毒死蜱废水槽还填补了国家毒死蜱污水处理装置的空白。此后,该公司毒死蜱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并有计划地进行全封闭式生产,并通过“5S”管理,彻底改变了生产面貌。
  飞跃:化茧成蝶翩然舞出新天地
  如今,毒死蜱已化茧成蝶,成为全世界生产和销售最大的杀虫剂品种之一。据西美信息研究表明,目前毒死蜱全球销售额在有机磷杀虫剂中排名第一,稳居杀虫剂前三位,2010年全球毒死蜱消费量(折算成原药)约8万吨,获取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
  目前,毒死蜱是一种高效、安全和广谱农药,能够广泛用于农林牧业中50多种重要害虫的防治。国内毒死蜱主要用作复配剂,生产厂家也日渐增多,如红太阳集团、浙江新农、新安股份、湖北沙隆达等国内知名农药生产企业。从今年2月份开始,毒死蜱原药在农药市场上价格渐长,再一次聚焦了业内人士的视线。而各大农药生产企业也闻风而动,随之开展了各种各样有针对性地推广活动,加大了对毒死蜱系列产品销售的激励力度,这让毒死蜱的生产与销售渐入佳境。
  随着毒死蜱销售春天的到来,我们有理由坚信,毒死蜱已经蜕变成了翩翩飞蝶,它将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出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