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唐绍林 周国清/文图
海鲈学名花鲈,俗称七星鲈、白鲈,为广盐性鱼类,在我国沿海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广泛养殖,在有咸、淡水资源的河口池塘和网箱养殖产量更高,池塘养殖平均亩产达4千公斤以上,目前成为我国半咸水土池塘和河口网箱的重要养殖对象。
本文将目前池塘养殖海鲈常见疾病总结如下。
真鲷虹彩病毒病 真鲷虹彩病毒病为肿大细胞属虹彩病毒病,是海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毒病,池塘养殖海鲈的真鲷虹彩病毒病发病率也较高,主要发生在海鲈苗种阶段,海鲈鱼苗在池塘中“游水”,部分鱼体色发黑,发病鱼体表没有其它明显的疾病症状。解剖病鱼可见脾脏明显肿大、发黑,内脏脂肪有出血点(见图1、图2)。
真鲷虹彩病毒病鱼脾脏肿大发黑
诺卡氏菌病鱼肾脏、脾脏、肝脏、腮丝上有大量白色结节
海鲈的真鲷虹彩病毒病发病水温在20℃以上;病程时间长,一般都在1周以上,有时甚至持续1个月;有明显的日死亡数量变化规律,开始发病时死亡数量少,每天死亡几尾,死亡上升到高峰阶段每天死亡几百尾甚至上千尾,以后每天死亡数量缓慢下降;使用各种药物都无明显效果,甚至加重“游水”、死亡;投喂饲料后“游水”、死亡数量迅速增多;在池塘内围网培育鱼苗期间密度大,发病率高。
海鲈的真鲷虹彩病毒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发病后停止投喂是减少上浮“游水”、减少死亡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减少应激,不要大量注水和使用刺激性大的外用药物,否则会出现更大的死亡高峰。围网内密度较大时及时打开围网放入大塘或疏散到其它池塘。
诺卡氏菌病 诺卡氏菌病也是池塘养殖海鲈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水温25~28℃,该病是典型的慢性病,病程时间长,单纯诺卡氏菌感染,一般死亡数量不大,只是零星死亡,天气剧烈变化时容易引起大量死亡,经常继发气单胞菌使死亡量增加,水温28℃水温以上时,主要是继发气单胞菌死亡。发病鱼一般不“游水”,有的鱼体表溃疡,特别是鳃盖内缘、尾鳍基部严重。肝脏、肾脏、脾脏上有数量不等的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见图3)。
真鲷虹彩病毒病鱼脾脏肿大发黑,脂肪上有出血点
诺卡氏菌病发生与池塘水质环境有很大关系,氨氮、亚硝酸盐高,增氧能力不足容易发生。发病前期控料、保肝,内服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药物有较好效果,可以控制死亡,发病后期治疗效果差。
纤毛虫病和指环虫病 海鲈主要的寄生虫病有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病和指环虫病。鱼苗培育阶段寄生虫病更严重,以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病为主,寄生在鳃丝和体表,发病鱼苗“游水”、体色发黑,不吃料,瘦弱,直至死亡。鱼苗培育一般采用以池塘内围网培育的方式,密度大,投喂鱼浆水质污染严重,纤毛虫容易发生。成鱼养殖阶段纤毛虫和指环虫都有发生,主要鳃丝寄生,患病鱼“游水”,体色发黑,继发细菌感染烂鳃、死亡。
鱼苗培育阶段防治纤毛虫病应减小放养密度,尽量缩短鱼浆投喂时间,减少鱼浆投喂量,减少鱼浆对水质的有机污染,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调水和用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底。纤毛虫病特别严重时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杀虫。成鱼养殖阶段定期用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底,减小底部有机质污染,不给寄生虫创造滋生条件,可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发生寄生虫病后,在调水改底的同时,可选择低毒杀虫药物杀灭,使用杀虫药物过程中和杀虫后注意防止池塘缺氧。
氨氮、亚硝酸中毒 海鲈养殖产量高、投喂量大,池塘中氨氮或亚硝酸盐过高引起海鲈中毒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养殖后期,经过长时间投喂以后,池塘粪便、残饵等有机质大量积累,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如果遇连续阴雨天,水体氨氮很容易升高。连续晴天后,藻类光合作用产氧能力强,氨氮被氧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也经常在晴天后突然升高。氨氮升高引起中毒的海鲈上浮“游水”,慢性中毒海鲈在水面下缓慢“游水”,当突然快速升高时呈急性中毒症状,海鲈在水面间歇性侧身急速快游,有时身体颤抖,病鱼之后马上下沉死亡。亚硝酸盐升高引起中毒的海鲈出现“游水”症状的同时,可见鳃丝明显呈褐色,由于血液载氧能力下降,病鱼呈缺氧症状而死亡。
海鲈氨氮或亚硝酸盐中毒的防治以平时调水、改底为主。养殖到中后期以后应根据池塘的底质情况和投喂情况定期用氧化剂改底,确保增氧机数量和开机时间,及时氧化分解平时产生的有机质,减少耗氧有机质积累,有条件换水的池塘要经常换水,避免氨氮和亚硝酸盐长期积累。氨氮和亚硝酸盐偏高发生中毒时,使用絮凝剂可快速降低水体中氨氮浓度,但需要及时用氧化剂改底,分解絮凝物质,最好做换水处理,用药后同时要加大增氧力度,防止海鲈缺氧。
气泡病 气泡病是海鲈的常见疾病之一,海鲈对气体代谢的调节能力比其它海水养殖鱼类差,比一般的海水养殖鱼类更容易发生气泡病。发生气泡病的海鲈上浮“游水”,有时在鳃丝血管内能见到明显的气柱,小鱼苗发病后体色发黑,可见鳍条组织内或体内有气泡。海鲈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鱼苗培育阶段和养殖前期,规格越小的海鲈对气泡病越敏感,规格达到0.5公斤以上之后发病率明显降低。连续阴雨后晴天,阳光强烈的天气,或者晴天忽然发生“白撞雨”前闷热无风气压低,以及苗种阶段杀完虫以后的2天~3天左右的时间都是气泡病的发病高峰。根据经验,池塘养殖海鲈水质pH值达到8.5,就会发生气泡病而“游水”死亡。
由于海鲈非常容易发生气泡病,池塘养殖海鲈要特别注意水质的变化,当春季和夏初季节水温升高,藻类开始繁殖,水色开始变绿的池塘一定要监测pH值变化,当pH值快速升高,伴随水色渐浓时,要用药物控制藻类繁殖。晴天中午、雨后晴天及发生“白撞雨”闷热天气时加开增氧机曝气。发生气泡病上浮“游水”时,马上打开所有增氧机曝气,泼洒表面活性剂降低水体表面张力,促使过饱和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并根据严重程度及时泼洒杀藻剂控制池塘中藻类的数量。
缺氧死亡 海鲈对缺氧十分敏感,不同养殖阶段的不同规格海鲈都容易发生缺氧死亡,特别是养殖中、后期海鲈规格达到半斤以上,池塘载鱼量增大、增氧能力不足时更容易发生缺氧。后期如遇连绵阴雨天或夜晚闷热无风天气的次日早晨,以及突然“倒藻”池水变清后,拉网以后次日都容易发生缺氧死亡。海鲈缺氧后一般不像其它鱼类把嘴伸出水面呼吸,而是在水面下停滞或漫游,呈“游水”症状(见图4)。
海鲈鱼缺氧后“游水”
池塘养殖海鲈放养密度高,投喂量大,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粪便、残饵等耗氧物质在池底积累,平时应该定期用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底,分解耗氧有机质,避免耗氧物质积累,异常天气引起池塘缺氧。注意天气预报,在阴雨、闷热、无风等异常天气须提前减少投喂量,打开全部增氧机,并及时巡塘,发现海鲈缺氧引起上浮“游水”,马上在第一时间泼洒增氧药物进行急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