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果 
试验共进行了8批,除了第1批因准备工作跟不上而中止外,其余7批均成功。在成功的7批中,共收集到卵囊3011个,获受精卵276.2万粒,孵出浮游面盘幼虫258.5万个,孵化率93.4%;培育出壳长4.2-16.5mm的幼螺和幼稚螺31万粒,成活率12.0%;幼螺和幼稚螺单位出苗量,平均为1435粒/m2,最低417粒/m2。 
4.讨论 
试验的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体会,供各位同行讨论。 
4.1 雌雄鉴别 
方斑东风螺的繁殖要求有1:1的雌雄配比,因此需要从体外对它们进行雌雄鉴别。鉴别方法是,在同一海区采捞到的成螺中,个体较大、壳色浅蓝、交接器短、腹足部在距离头部1/3处的中间有明显生殖孔者为雌性;个体较小、壳色黄桔、交接器长、腹部没有生殖孔者为雄性。 
4.2 繁殖习性 
方斑东风螺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棕褐色,在夜间交配,行体内受精,交配后不久即产卵。产卵前,亲螺先吐出粘液把池底的砂子粘结成板块,然后才生产。产同的卵囊半透明,呈上宽下窄的高脚杯状,卵囊内的卵子粘性、棕褐色,卵囊下部为一肉茎,与池底砂子粘结板块相连,肉茎对卵囊起支承作用,使其不倒伏于池底。 
雌螺产卵时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如受干扰,则延长产卵时间,但受光照影响不大,有的雌螺在白天或在灯光照射下仍能正常产卵。雌螺多次产卵,每次产出卵囊约50个,最多时产出206个。卵囊一般高19mm,中径10mm,各卵囊的含卵量相差很大,多的1040粒/个,少的557粒/个,平均为917粒/个。卵囊的大小与雌螺的大小无必然关系,只是个体大的雌螺所产的卵囊数量多些。 
卵子出膜的时间不同步,同一个卵囊的卵子,其幼虫出膜的时间相差约24小时,同一夜晚产下的不同卵囊的卵子,其幼虫出膜时间相差50-70小时。卵子孵化时间与积温相关,但由于同批卵子出膜时间不同步的缘故,积温值跨度较大,在3650℃.小时至4750℃.小时间,如在28℃的水温条件下,要经130-170小时的孵化,幼虫才出膜。 
4.3 培苗密度 
试验期间曾对进入培苗池浮游面盘幼虫的各种培育密度进行比较,认为2-3万粒/m2的密度较为适宜,但要求孵出这些幼虫的卵子,其产出时间前后不超过3天。 
4.4 饵料配给 
顶壳前期的幼虫对饵料种类的要求较高,只滤食粒径3-5um的小球藻、卵球藻等微型藻类。顶壳中、后期的幼虫滤食范围扩大,卵球藻、舟形藻、扁藻、连球藻、骨条藻等都是它们喜食的对象。幼稚螺期的幼体转为肉食性,适合投喂活鲜牡蛎肉浆,其次是鲜杂鱼肉浆,肉浆要经筛绢过滤,使用的筛绢还要随幼体的成长而加大目径。 
4.5 生长情况 
幼体的生长速度随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异,体(壳)长5mm以下时,日均增长为0.14mm;5-10mm时,日均增长为0.19mm;10mm以上时,日均增长为0.25mm。 
幼体成活率随个体的长大而提高。体(壳)长4mm以下时,成活率仅有15%,壳长5mm以上时,可达90%。 
4.6 管养措施 
保持底质清洁。幼稚螺期的前段时间,幼虫的成活率很低,仅有15%,主要原因是池底的砂层受污染。因为这时的幼虫刚刚转入底栖生活,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为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池底受污染势必造成大量死亡。据此,我们除了控制投饵量外,考虑到幼体多在夜间摄食,把投饵时间安排在傍晚,以利缩短饵料留池时间,同时还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 
防治病敌害。幼体进入培苗池前,我们用5×10-6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其消毒1分钟,预防细菌性病害发生。培苗过程中,出现了聚缩虫,我们采用药物处理池水,出现了青苔,我们增盖遮阳布,均能有效控制敌害生物的生长。 
浮游面盘幼虫变态为底栖幼稚螺时,一般认为是纤毛和面盘的脱落,才使幼体有可能栖底,但据观察,幼体面盘边缘的纤毛脱落,面盘并未脱落,而是收缩进入壳体内。我们在栖底2天后的幼稚螺中,发现有个别个体重新在水中浮游,并现出收缩了的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