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持虾池生态系结构平衡 
1)非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作为对虾生活所必需的海水、供给虾池生物直接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二氧化碳以及溶解氧等。 
2)生物的要素包括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自养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等藻类植物,还包括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这些生物以光能为基础,吸收水体中营养元素,合成生物体及生物类群,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从而形成生态系的物质基础。 
异养生物包括动物和菌类。若以食物链或营养阶段来说,异养生物各具有几个食物群或食物阶段。所谓草食动就是与自养生物直接连接构成食物链的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就是与草食动物直接连接构成食物链的肉食动物;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连接构成虾池内食物链的动物。由食物链组合形成的食物网结构是复杂的。一是以自养生物为食的食物链,如捕食食物链;二是以悬浮、沉积有机物为食的动物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三是细菌→原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稍大型肉食动物的食物链,称之为腐殖食物链。 
要真正做到减少自然灾害对养殖对虾的影响,必须重视科学管理,认真做到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虾池的生态环境平衡,在整个养虾池中尽量造就稳定的养殖生态系。 
实践证明,养殖生态环境的突然变化和恶化是对虾病毒、病菌、流行病的外部诱发因素。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和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形成破坏性的波动或恶性循环。影响程度不同,受害程度亦不同,轻时可以恢复自我平衡,严重时很难恢复平衡。 
养殖环境一旦受到损害,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恢复,所采用的恢复措施,必须符合生态学规律,科学的健康养殖模式,采用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控。如果人工调节起到显著作用,则生态环境在短期内会恢复平衡,取得较好的效果。 
(2)采取封闭或半封闭的健康养殖模式 建立健全水质测试手段,不符合养殖的水质绝不入池。如外海水经化验和过滤消毒处理后达到养殖水质标准,方可适当换水,但不能超过20%。对一些养殖面积小、海水源无污染的地区,可适当进行水交换。池内定期严格消毒,勿用高残毒的消毒药物,所用药物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方可进行。 
(3)慎重选择养殖苗种 高温和使用抗生素药品培育的虾苗不可用。应选好育苗场,了解育苗场的规模、技术与设备,亲虾及虾苗必须经检测不带病毒,以保证健康养殖,千万不可购弱苗或病苗入池。要合理放苗,不可密度太高,要因地制宜。 
(4)放苗后必须加强营养 投喂鱼虾壮元等优质高效的营养物质,增强抗病力,提高对虾的免疫力。 
(5)保持虾池水环境的稳定 培养足够的浮游生物,掩盖掉水体中蓝绿藻形成的底栖层。减少有机物污染,防止发生富营养化。 
(6)选择优质合格的人工配合饲料 不要贪便宜购买质量差的。要选购专门研制对虾饲料的名牌厂家生产的,不要使用已变质的饲料,尽量避免剩余饲料的存在,投饵要定时定量,少吃多餐,科学投喂。 
(7)加强虾病防治工作 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对虾病害防治检测中心,建立完整的对虾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服务体系,不可滥用药物。市面上乱卖假药的,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取缔,否则严重损害虾农的利益和破坏对虾健康养殖。 
(8)做好日常巡池观察和管理工作 每天巡塘次数不少于4次,分别在黎明、中午、傍晚和午夜各一次。每5天测量一次对虾生长速度,10天一小结,如10天内达不到生长标准(前期日平均增长1.0—1.5毫米,后期0.8—1.2毫米),要从饵料、管理上找原因,尽量采取措施,提高生长速度。 
(9)对虾养殖在不同养殖模式下情况各异 即使在一个虾场,不同虾池状况也不同,养殖过程中的变化也不一样。防治虾病采用的方法切不可盲目生搬硬套,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要遵循对虾健康养殖的规范进行。这样才能使对虾养殖沿着健康养殖方向持续发展,确保达到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