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好氧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都离不开氧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而稳定,约占21%,因此陆地上生物很少有缺氧的威胁;而水体中的溶解氧(即溶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却量少而多变。一般情况下淡水中饱和溶氧量只相当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1/20,海水中更少,因而水中的溶氧量成为水生动物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是水产养殖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水质因子之一。
既然溶氧这么重要,那么它是怎么来的?溶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生物增氧:
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通过自身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既然藻类可以产生氧气、那么我们就要增加水体当中藻类的数量。
2、物理增氧(增氧机、外源水的添加)
通过开启增氧机、把水打成小水花、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让空气更好的与水结合、增加水体的载氧量。或是直接将空气输送到池底、增加空气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让其溶解的更多。通过增加新鲜水源、增加水体的溶氧。
3、化学增氧
通过向池塘抛洒增氧粉(过碳酸钠等)、双氧水、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等、短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氧。
4、减少养殖水体周围遮阴的物质
(把池埂周围高大的草木除掉)增大光合作用的接触面积、增强风力的作用。
溶氧在产生的同时也会被消耗、怎样才能使水体当中的溶氧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了。那么、我们就需要 “开源节流” 就是增加水体溶氧的来源、减少水体溶氧的消耗、使溶氧有剩余。之前我们提到了增加溶氧的来源、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溶氧的消耗有哪些:
1、养殖对象(鱼虾蟹)的呼吸作用。
2、底部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过程中、一些好氧细菌对溶氧的消耗。
3、水体里面的浮游生物的消耗。藻类自身在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体里面的轮虫或是枝角类自身也会消耗氧气、同时会吃掉水体里面的部分藻类、从而使水体当中产氧能力减弱。
4、溶解氧的逸出。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水体当中的溶氧、我们需要从增加来源方面和减少消耗两方面着手。
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肥好一塘水:定期的向水体里面添加藻类繁殖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维持藻类的数量。
2、增加水体当中的增氧机数量:在天气晴好的中午和下午、适当的开启增氧机、增强水体的流动性、将底部一些耗氧的物质搅到溶氧丰富的中上层、让其氧化分解、减少底部溶氧的消耗。
3、定期的使用一些带增氧成分的底质改良剂和增氧粉:提高水体的溶氧。
4、适当的出售一部分商品鱼、虾、蟹、减少存塘量:减少养殖动物对溶氧的消耗。
5、养殖周期结束以后、尽量的清除过多的淤泥:平时投饵的时候一定要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减少饲料的浪费以及水体有机质的产生。
6、控制水体浮游生物的数量:平时巡塘的时候观察池边是否有过多的枝角类、同时定期把水拿到显微镜下检测藻类和轮虫的情况、发现它们繁殖过多的时候、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适当的控制其数量。
1、来源:水产热点
2、作者:北京水世纪 魏义波
3、水产热点微信号:Shuichanre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