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营养器官解剖与孢粉学研究
586
切换pc版

何永华等(1994)对30余个种(变种)的葡萄属植物营养器官进行解剖比较,探讨其系统学意义。结果认为,维管束数目、叶柄维管束连接式样、毛状体类型等解剖学特征对属内的分类、鉴定及探讨种间亲缘关系有重要意义。何永华等指出,山葡萄与燕山葡萄,乳源葡萄与红叶葡萄,陕西葡萄与秋葡萄为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绒毛武汉葡萄介于小叶葡萄与武汉葡萄之间,但更接近武汉葡萄。刺葡萄、秋葡萄、菱叶葡萄等具有结构复杂的有柄腺毛、刺状多胞毛、短柄单列毛,这些特化的多细胞毛状体是较进化的性状,而其他种的单胞蛛丝状毛和单列毛则是较原始性状。从茎和叶柄的维管束数目等的综合分析推测,葡萄属植物可能存在着双向演化的现象,即其原始种类可能是林栖的,其中一支继续向林栖发展而成强大藤本,维管束数目随之增加;另一支则逐步适应开阔地带的旱生环境,植株变得纤细,维管束相应减少。上述解剖学性状为葡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许多证据,但仍不能完全说明葡萄属的演化系谱和具体种类在进化中的位置。

贺普超、晁无疾等(1982)首先对我国葡萄属孢粉进行描述,并指出花粉形态在葡萄种类分类鉴定中的意义。关于孢粉学研究与系统学的关系有2种不同的意见。望冈亮介等(1993)研究原产中、日、韩3国19种(变种)葡萄植物花粉形态,认为花粉形态相似的种类其亲缘关系也相近,并把供试葡萄分为3种类型。刘三军等(1997)研究10种葡萄花粉形态特征并加以聚类分析,认为可以反映葡萄属的系统演化关系。他们指出,毛葡萄与复叶葡萄花粉表面的穴孔纹饰频度较小,应为古老的种类;毛葡萄与桑叶葡萄亲缘十分接近;山葡萄与欧亚种的玫瑰香葡萄显示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王晓东等(2000)检查了葡萄属37个种类(其中7个属美洲种群、1个原产日本)腊叶标本的干燥花粉,并逐一作了孢粉学描述。结果认为,葡萄属内花粉的形态特征相对比较稳定,种间有差异,用作属以下种类的鉴定很有价值,但对种以上的分类和研究系统演化无多大意义。作为数值分类学所选取的性状应该与其遗传因子相关连,能反映物种本身固有的属性,花粉形态,尤其是表面纹饰特征应该是物种的固有属性,其系统分类学意义显而易见。然而葡萄属下各类群之间的花粉形态分化较小,对研究其系统学关系存有难度。因此,孢粉在系统学研究意义上的两种不同观点各有依据,应进一步对花粉纹饰的超微结构开展研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