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栽培史
731
切换pc版

稗,有水旱两种,本是田间杂草,但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救荒作物,栽培历史已有2000年以上。

稗的名称.已见于《孟子》和《庄子》,但人工栽培的记载,则始见于《汇胜之书》:“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斗。宜种之,备凶年。”又说:“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农政全书》强调说“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且稗秆一亩,可当稻秆二亩,其价亦当米一石”,故“宜择嘉种于田艺之,岁岁无绝,倘遇灾年,便得广植”,又说“下田种稗,遇水涝,不灭顶不坏.灭顶不逾时不坏”。只要“不遇异常客水,必收,亦十岁可致七八捻也”。到清代稗的种植更多、几乎遍及南北。各地方志都说稗最宜下湿低洼之地种植,耐涝耐碱,可以救荒。

稗的栽培技术很简单。《农政全书》指出,北方易涝之洼地,如水涝“及冬而涸,则艺春麦”.可保收一季。但种“春麦皆宜杂旱稗之,刈麦后:长稗,即岁再熟矣”。介绍了早稗和春麦混播的经验。

稗除了食用及作饲料外,还能酿酒,《齐民要术》说种酒“酒势美炉,尤逾黎、锦”.质量相当好。《名医别录》中还说将稗“煮以沃地,蝼蚁皆死”。能“杀虫”。《本草纲目》还说稗实的粉末,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