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病因与流行情况
654
切换pc版

鳜鱼暴发性流行病 从1994年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山、顺德、南海、三水等市的鳜鱼主产地相继出现鳜鱼大规模暴发死亡现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1995年仅南海市九江镇,鳜鱼全部死亡的池塘面积就达390.5亩,占全镇鳜鱼养殖总面积的14.2%。

病因与流行情况 此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整个池塘所养殖的鳜鱼往往在l~2个星期内就全部死亡。不仅同一池塘内的鳜鱼相互传染,如果不注意隔离消毒工作,相邻的鳜鱼塘及与病塘共用同一水源的其他鳜鱼塘也极易发病。鳜鱼暴发性流行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此病的流行高峰期为每年的7~10月,特别是在连续降大暴雨或刮台风等气候突变的条件下,更易出现大规模流行。危害的鳜鱼大多数在10厘米以上,亲鱼及隔年鱼从4~5月份起也可能发病,水温在25℃左右开始出现流行,大约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当水温降至20℃以下时,死亡率会大幅度下降,最后完全停止死亡。

对于鳜鱼暴发性的病因,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清淤消毒工作末做好。大多数鳜鱼塘为养殖多年的老塘,池底淤泥堆积过厚,为病原体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同时池底淤泥也易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影响鱼体健康。②品种质量下降。在撅鱼人工催产瞬化成功后,鳜鱼的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导致鳜鱼体质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普遍下降。③隔离检疫工作末跟上。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染性很强,不注意隔离检疫,很容易通过水源、苗种、饲料鱼等从一个地区扩散到另一个地区。④管理不当。鳜鱼塘普遍放养密度较高,在池塘中积累大量的粪便,加上大量存塘饲料鱼,在高温季节极易造成鳜鱼塘氨氮、亚硝酸氮浓度过高而溶氧较低的情况。

有证据显示,病毒可以在鳜鱼体内潜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感染病毒的鳜鱼并不一定暴发死亡。在流行高峰期.一些看似健康的鳜鱼,在其体内可检测病毒的存在,由于环境条件、管理得当,这些带毒鱼直至上市也未出现发病死亡。但是,带毒的鳜鱼对外来的刺激较为敏感,特别在高温季节,当气候突变、水环境条件恶化、药物毒害或细菌、寄生虫感染时,带毒鱼有可能发展为病态鱼。一舱是先感染寄生虫,接着细菌侵入,加上药物的刺激,暴发病毒性疾病。此时百目换水、用药,反倒成为外来刺激,使鳜鱼产生应激反应,加速死亡。对此病的传播途径目前还在研究中。有迹象表明:一条途径为带毒的亲鱼通过卵而传给后代的垂直传播,另一条途径为经水源、饲料鱼的水平传播,这两条途径都有可能在此病的传播中起作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