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症
364
切换pc版

〖病原体〗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

〖流行情况〗 此病最早流行于美国、加拿大,1971年传入日本等国,1985年传人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危害虹鳟、大鳞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河鳟等鲑科鱼类,水温4~13℃时发病,以水温8~10℃发病率最高,刚孵化出的鱼苗到摄食4周龄的鱼种最易感染,病程急、死亡率高。15℃时自然发病现象消失。病鱼是主要传染源,也可借助鱼卵、精液、排泄物、水等多种媒介传播。

〖症状〗 病鱼游泳失调,游动缓慢,旋转游动,时而出现痉挛,不久便沉入水底,间歇片刻后又重复以上游动,直至死亡。此时,出现的狂游是病鱼的特征之一。病鱼体色发黑,突眼,腹鳍基部充血,贫血,腹部膨胀,有腹水,肝、脾水肿并变白;口腔、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和心包膜常有出血斑点,肠出血,鱼苗的卵黄囊也会出血;胰脏坏死,消化道的黏膜发生变性、坏死、剥离。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该病特征之一是苗种突然死亡,病鱼肛门托一条黏液便,比较粗长。也可对病鱼的肾脏和胃肠道进行石蜡切片观察,还可以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确诊需用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防治方法〗

1. 加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将带有病毒的鱼卵、鱼苗、鱼种及亲鱼运入。

2. 鱼卵(已有眼点)用碘伏(10%复方皮维碘溶液)水溶液消毒,浓度为10升水中加碘伏50毫升,药浴15分钟。

3. 用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浸泡免疫,保护率可达75%。

4. 鱼卵孵化及苗种培育阶段将水温提高到17~20℃,可防治此病发生。

5. 大黄等中草药拌饲投喂,有防治作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