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厅公告:68个品种通过审定
来自: 广东省农业厅
2018-02-09
2573
切换pc版


关于广东省第四十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同意扩大适宜种植区域品种的公告

公 告

广东省农业厅公告2018年3号



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7年12月19日召开了第四十九次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68个,审议同意扩大适宜种植区域品种10个,现予公告。


广东省农业厅

2018年2月8日

品种简介:

品种名称:黄广华占2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广油占/丰粤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天,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着粒较密,千粒重较大,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9.8~111.0厘米,穗长22.0~22.7厘米,亩有效穗16.7~17.0万穗,每穗总粒数159~161粒,结实率83.5%~85.5%,千粒重24.2~24.7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48.9%~53.2%,长宽比2.9~3.0,垩白粒率20%~28%,垩白度1.7%~5.1%,胶稠度75~79毫米,直链淀粉14.1%~15.6%,食味品质分65~76。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75%~94.1%、100%、81.25%~95.8%,病圃鉴定穗瘟2.5~3级,叶瘟1.8~2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6.17、490.45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分别增产7.04%、8.71%,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58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8.79%。日产量3.72~3.7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广华占2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华航5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2

申请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航油占//华航丝苗/茉莉软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天,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植株矮壮,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科高100.1~101.6厘米,穗长21.4~22.5厘米,亩有效穗19.6~20.8万穗,每穗总粒数134~140粒,结实率87.0%~87.9%,千粒重21.8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9.4%~56.0%,长宽比3.1~3.2,垩白粒率8%~11%,垩白度0.7%~2.9%,胶稠度72~76毫米,直链淀粉14.2%~15.4%,食味品质分69~77。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83.33%~94.1%、100%、87.5%~89.2%,病圃鉴定穗瘟2~2.6级,叶瘟1.8~2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5.44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4.63%,增产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72.10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4.6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3.70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5.26%。日产量3.64~3.8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航5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广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华占//美雪丝苗/矮秀占///新801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9天,比对照种玉香油占长0~2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着粒较密,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05.0~105.2厘米,穗长22.0~22.9厘米,亩有效穗18.6~18.7万穗,每穗总粒数142~150.3粒,结实率85.9%~87.9%,千粒重22.3~22.6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9.4%~53.7%,长宽比3.1~3.2,垩白粒率6%~8%,垩白度0.4%~1.8%,胶稠度74~80毫米,直链淀粉13.9%~14.6%,食味品质分64~78。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75%~94.1%、100%、81.25%~95.8%,病圃鉴定穗瘟1.5~2.6级,叶瘟1.3~1.6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5.02、466.94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分别增产4.54%、3.50%,两年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8.55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减产0.32%。日产量3.62~3.6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玉香油占长0~2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粤航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黄占/华航新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天,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穗较长,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06.9~107.9厘米,穗长23.5~24.1厘米,亩有效穗19.0~19.3万穗,每穗总粒数132~140.8粒,结实率85.8%~86.4%,千粒重23.0~23.3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4.3%~54.5%,长宽比3.2,垩白粒率11%~12%,垩白度1%~2.3%,胶稠度69~70毫米,直链淀粉13.8%~15.8%,食味品质分63~72。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83.33%~94.1%、100%、87.5%~95.8%,病圃鉴定穗瘟1.0~1.8级,叶瘟1.3~1.6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5.90、466.65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分别增产4.73%、3.43%,两年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8.81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1.96%。日产量3.46~3.6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航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黄软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5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软占/黄广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8天,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07.9~109.7厘米,穗长22.3~23.5厘米,亩有效穗18.0~18.6万穗,每穗总粒数141~143粒,结实率87.4%~89.5%,千粒重23.0~23.4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2.2%~53.9%,长宽比3.0~3.1,垩白粒率7%~10%,垩白度0.9%~1.7%,胶稠度74~76毫米,直链淀粉14.4%~15.3%,食味品质分67~75。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91.67%~94.1%、100%、93.75%~95.8%,病圃鉴定穗瘟2~2.2级,叶瘟1.3~1.8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7.94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5.1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50.96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减产0.05%,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52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2.11%。日产量3.61~3.6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软油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广晶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6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晶软占/湖南香稻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与对照种合丰丝苗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8.6~109.2厘米,穗长22.5~23.2厘米,亩有效穗17.0~17.4万穗,每穗总粒数148~152粒,结实率81.1%~82.2%,千粒重24.3~24.7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3.5%~51.1%,长宽比3.0,垩白粒率14%~39%,垩白度2.1%~4.1%,胶稠度87~90毫米,直链淀粉19.6%~19.7%,食味品质分73。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83.33%~100%、100%、87.5%~100%,病圃鉴定穗瘟2.5~2.6级,叶瘟1.8~2.3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47.47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5.56%,增产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50.20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1.05%,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83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3.14%。日产量3.48~3.4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晶油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合丰丝苗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华航56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7

申请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航31号/金农丝苗//华香丝苗/黄软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8天,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0~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07.0~108.4厘米,穗长23.2~23.9厘米,亩有效穗17.5~18.5万穗,每穗总粒数140~143粒,结实率80.5%~87.5%,千粒重21.9~22.4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55.7%~60.5%,长宽比3.3~3.4,垩白粒率2%~6%,垩白度0.3%~0.6%,胶稠度77~79毫米,直链淀粉14.7%~15.7%,食味品质分79~80。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75%~94.1%、100%、81.25%~95.8%,病圃鉴定穗瘟1.8~2.0级,叶瘟1.8~2.3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32.17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1.95%,增产不显著。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13.93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减产7.09%,减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6.23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3.67%。日产量3.29~3.3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航56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0~3天。丰产性一般,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南红3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8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红2号/粤禾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红米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着粒较密,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4.7~109.2厘米,穗长21.7~22.2厘米,亩有效穗14.6~17.5万穗,每穗总粒数144~177粒,结实率81.5%~85.7%,千粒重20.7~21.9克。精米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2.6%~55.5%,长宽比3.0~3.2,垩白粒率4%~5%,垩白度0.6%~1.1%,胶稠度73~76毫米,直链淀粉14.9%~15.4%,食味品质分79~84。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75%~94.1%、100%、81.25%~95.8%,病圃鉴定穗瘟1.5~1.8级,叶瘟2.2~2.8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2.04、440.10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分别增产11.15%、1.73%,两年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6.87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占减产2.33%。日产量3.34~3.4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南红3号为感温型常规红米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精米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五优30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09

申请者: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广恢30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6天,与对照种华优665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强(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强)。科高98.9~102.1厘米,亩有效穗18.2万,穗长21.7~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52~162粒,结实率84.4%~85.1%,千粒重23.6~23.8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28.7%~43.4%,长宽比2.8~2.9,垩白粒率4%~16%,垩白度1.1%~1.4%,直链淀粉13.1%~13.6%,胶稠度84毫米,食味品质分78~79。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6~2.8级、穗瘟1.8~3.5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8.31公斤和548.75公斤,分别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6.69%和10.87%,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93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9.92%。日产量4.21~4.3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优30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华优665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越两优30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0

申请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越S×广恢30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2~126天,与对照种华优665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为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97.6~103.9厘米,亩有效穗17.7~18.0万,穗长21.7~21.9厘米,每穗总粒数147~152粒,结实率79.4~82.9%,千粒重25.2~25.3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25.9%~48.0%,长宽比3.2~3.3,垩白粒率8%~14%,垩白度0.7%~1.0%,直链淀粉18.6%~20.6%,胶稠度78~85毫米,食味品质分7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75%~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67%~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6级、穗瘟3.5~3.8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16.19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6.1%,增产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24.1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8.1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28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12.81%。日产量4.16~4.2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越两优30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华优665相当。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安优31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安丰A×R31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8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0~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性强(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强)。科高98.4~104.1厘米,亩有效穗16.7~18.0万,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54~160粒,结实率83.3%~84.5%,千粒重24.1~24.8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0.7%~42.3%,长宽比3.0,垩白粒率15%~18%,垩白度1.6%~2.7%,直链淀粉21.4%~22.0%,胶稠度79~86毫米,食味品质分75~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4~1.5级、穗瘟3.0~3.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6.1公斤和513.9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6.08%和6.05%,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17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10.19%。日产量4.02~4.2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安优319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0~3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和源优19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2

申请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和源A×YR19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8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6.0~101.7厘米,亩有效穗18.4万,穗长22.5~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38粒,结实率83.0%~84.2%,千粒重25.1~25.4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19.1%~20.2%,长宽比3.0,垩白粒率26%~28%,垩白度3.5%~5.3%,直链淀粉21.6%~22.7%,胶稠度82~89毫米,食味品质分69~7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2%~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8.2%~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8~2.8级、穗瘟1.5~2.2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7~9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02.17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4.8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20.6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10.1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61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4.23%。日产量3.99~4.0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和源优19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五优613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3

申请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R613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8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100.2~102.1厘米,亩有效穗16.7~17.4万,穗长21.2~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57~168粒,结实率77.6%~78.8%,千粒重24.6~25.5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9.3%~13.6%,长宽比2.7~2.8,垩白粒率10%~19%,垩白度1.1%~8.5%,直链淀粉13.2%~13.9%,胶稠度84~86毫米,食味品质分78~8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6~2.3级、穗瘟2.5~2.6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V型菌均为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2.17公斤和496.40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1.31%和2.43%,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28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2.86%。日产量3.85~3.9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优613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卓优19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4

申请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卓A×弘恢19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8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7.4~101.7厘米,亩有效穗18.2~18.5万,穗长22.3~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55~162粒,结实率76.2%~79.1%,千粒重23.0~23.8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13.4%~21.9%,长宽比2.8,垩白粒率18%~22%,垩白度2.7%~5.4%,直链淀粉13.5%~14.3%,胶稠度81~84毫米,食味品质分80~8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75%~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67%~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2.2~2.8级、穗瘟2.5~3.4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81.26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减产0.94%,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9.6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0.95%,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17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5.65%。日产量3.82~3.9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卓优19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五优金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5

申请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金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0~122天,比对照种华优665短1~5天。植株矮壮,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强(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强)。科高86.7~93.1厘米,亩有效穗17.2~17.3万,穗长20.8~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65粒,结实率81.8%~83.8%,千粒重23.2~23.5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4.4%~50.3%,长宽比2.7~2.8,垩白粒率10%,垩白度0.8%~1.0%,直链淀粉12.9%~14.4%,胶稠度78~83毫米,食味品质分78~8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7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67%~94.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2.2~2.5级、穗瘟3.0~3.8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6.38公斤和453.90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减产0.03%和4.00%,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6.04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3.02%。日产量3.78~3.9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优金丝苗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短1~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文优613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6

申请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文6A×R613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7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为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95.7~98.2厘米,亩有效穗17.7~17.8万,穗长21.0~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31~142粒,结实率77.7%~79.1%,千粒重26.6~27.3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20.6%~22.0%,长宽比3.2~3.4,垩白粒率2%~6%,垩白度0.7%,直链淀粉13.8%~16.2%,胶稠度73~83毫米,食味品质分70~8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4~1.5级、穗瘟2.5~2.6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7~9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9.81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减产3.29%,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65.3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减产5.98%,减产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8.18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减产0.84%。日产量3.66~3.7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文优613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天。丰产性一般,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辉优32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7

申请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育种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品种来源:辉A×中种恢32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3.8~104.4厘米,亩有效穗18.0~18.4万,穗长22.7~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60~162粒,结实率80.7%~81.1%,千粒重22.8~22.9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1.2%~58.0%,长宽比3.0~3.1,垩白粒率17%,垩白度1.6%~2.2%,直链淀粉19.9%~20.7%,胶稠度40~66毫米,食味品质分70~7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75%~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67%~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4~2.5级、穗瘟2.0~3.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1.5公斤和484.30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分别增产0.72%和2.72%,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50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0.99%。日产量3.84~3.8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辉优32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2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吉优29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8

申请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吉丰A×ZR29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7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3.6~104.8厘米,亩有效穗17.3万,穗长20.9~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45粒,结实率85.3%~85.7%,千粒重26.2~26.5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0.1%~47.5%,长宽比3.0,垩白粒率13%~29%,垩白度1.4%~2.8%,直链淀粉21.4%~21.8%,胶稠度79~85毫米,食味品质分71~7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3~1.8级、穗瘟1.5~2.2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10.81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5.44%,增产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6.30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1.9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2.5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8.92%。日产量3.91~4.0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吉优29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2~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吉优138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19

申请者: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吉丰A×广恢138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5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2.0~102.7厘米,亩有效穗17.6~17.7万,穗长21.4~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51粒,结实率87.1%~88.1%,千粒重24.0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28.2%~44.5%,长宽比3.0~3.1,垩白粒率23%,垩白度1.9%~2.0%,直链淀粉21.4%~22.2%,胶稠度61~71毫米,食味品质分67~71。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4~2.8级、穗瘟3.0~3.4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7.52公斤和492.80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分别增产2.69%和1.19%,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94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4.21%。日产量3.97~4.0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吉优138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1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五优30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0

申请者: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广恢30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5天,与对照种天优3618相当。植株矮壮,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4.7~95.2厘米,亩有效穗18.5万,穗长20.5~21.0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46粒,结实率86.5%~86.6%,千粒重23.7~23.8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4.2%~62.6%,长宽比2.6~2.7,垩白粒率17%,垩白度1.3%~2.0%,直链淀粉12.6%~13.2%,胶稠度76~82毫米,食味品质分77~8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5~2.4级、穗瘟2.5~3.4级(单点最高7.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86.8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0.4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85.80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减产0.25%,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93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1.71%。日产量3.92~3.9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优30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天优3618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恒丰优金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1

申请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恒丰A×金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1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短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94.1~99.4厘米,亩有效穗18.3~18.5万,穗长19.5~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49粒,结实率85.2%~87.2%,千粒重23.3~23.5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1.5%~57.0%,长宽比3.2,垩白粒率8%~13%,垩白度0.8%~1.2%,直链淀粉12.4%~12.6%,胶稠度75~78毫米,食味品质分75~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3~2.0级、穗瘟3.0~3.8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1~3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90.71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3.0%,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71.10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减产0.12%,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90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减产0.18%。日产量3.65~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恒丰优金丝苗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短2~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B两优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2

申请者: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希望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B621S×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9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3~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108.9~112.4厘米,亩有效穗17.1~18.7万,穗长22.2~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44粒,结实率81.8%~84.3%,千粒重24.2~24.4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3.9%~49.9%,长宽比3.1~3.2,垩白粒率26%~28%,垩白度2.8%~2.9%,直链淀粉22.4%~22.7%,胶稠度83~84毫米,食味品质分73~76。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1%~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5.8%~100%,病圃鉴定叶瘟1.0~2.0级、穗瘟1.8~2.0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86.54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2.13%,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67.7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减产0.84%,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87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5.03%。日产量3.71~3.8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B两优华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3~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中特优79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3

申请者:广东现代耕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现代耕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特A×恒恢79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弱)。科高105.5~106.5厘米,亩有效穗17.3~18.1万,穗长22.8~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54~159粒,结实率81.1%~82.4%,千粒重23.0~23.2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1.2%~56.5%,长宽比2.9~3.1,垩白粒率8%~11%,垩白度1.2%~1.3%,直链淀粉12.9%,胶稠度76~78毫米,食味品质分81~8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7.5%~91.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8.2%~91.67%和66.67%~100%,病圃鉴定叶瘟2.2~2.5级、穗瘟3.0~3.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79.36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0.27%,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56.5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减产3.16%,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06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3.40%。日产量3.59~3.8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中特优79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梦两优黄莉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4

申请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梦S×黄莉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1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3~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13.9~115.8厘米,亩有效穗16.6~17.4万,穗长22.8~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8~160粒,结实率85.0%~85.8%,千粒重22.8~23.4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6.8%,长宽比3.2,垩白粒率6%~7%,垩白度0.7%,直链淀粉12.8%~12.9%,胶稠度81~83毫米,食味品质分78~8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1.2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5.0%~94.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8~2.8级、穗瘟1.0~2.0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3.62公斤和506.7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8.08%和9.21%,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92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8.57%。日产量3.77~3.8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梦两优黄莉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3~5天。丰产性突出,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赣优981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5

申请者:肇庆学院

育种者:肇庆学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赣香A×R981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9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1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16.0~122.3厘米,亩有效穗17.2~17.3万,穗长22.9~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44~145粒,结实率82.3%~82.7%,千粒重27.3~27.4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37.4%~54.1%,长宽比3.0~3.1,垩白粒率19%~27%,垩白度1.8%~3.5%,直链淀粉20.0%~22.1%,胶稠度48~77毫米,食味品质分69~7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3~1.8级、穗瘟1.5~2.6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0.23公斤和503.6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9.52%和8.24%,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2.01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9.01%。日产量3.90~3.9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赣优981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1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栽培上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金龙优182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6

申请者:肇庆学院

育种者:肇庆学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品种来源:金龙A×中种恢182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0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1~4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弱)。科高117.5~120.8厘米,亩有效穗17.9~18.0万,穗长24.3~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50粒,结实率83.2%~84.5%,千粒重24.2~24.8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8.7%~50.9%,长宽比3.6~3.7,垩白粒率3%~4%,垩白度0.2%~0.6%,直链淀粉14.6%~14.8%,胶稠度78毫米,食味品质分76~8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4~2.5级、穗瘟1.0~1.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5.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0.9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86.6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7.36%,增产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1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5.21%。日产量3.58~3.7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龙优182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1~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繁源优46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7

申请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繁源A×弘恢46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天,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作粤北单季稻平均全生育期114天,比对照种Q优6短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弱,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14.4~114.6厘米,亩有效穗15.5~15.6万,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52~155粒,结实率80.6%~82.8%,千粒重28.8~29.3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3.2%~44.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8%,垩白度2.7%~2.9%,直链淀粉13.2%~13.5%,胶稠度79~82毫米,食味品质分80~8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7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67%~94.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8~2.3级、穗瘟2.2~2.5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8.70公斤和483.6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6.1%和3.94%,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5.89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9.84%。日产量3.81~3.93公斤。2017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平均亩产571.26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8.98%。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繁源优46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品种名称:胜优青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8

申请者:广州市金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州市金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胜A×金青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2~126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短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为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107.9~110.7厘米,亩有效穗16.6~17.0万,穗长21.7~22.1厘米,每穗总粒数145~146粒,结实率83.0%~88.0%,千粒重24.8~25.4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4.9%~44.5%,长宽比3.2~3.3,垩白粒率8%~13%,垩白度1.6%~2.5%,直链淀粉11.8%~13.0%,胶稠度68~76毫米,食味品质分71~7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2.8级、穗瘟2.0~3.0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1~3级、V型菌1~7级)。

产量表现:2015、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1.21公斤和456.5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2.00%和0.71%,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6.23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1.39%。日产量3.46~3.68。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胜优青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短2~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望两优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29

申请者: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望S×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3.9~105.0厘米,亩有效穗19.0~19.6万,穗长23.5~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54粒,结实率84.0%~84.9%,千粒重21.4~21.9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2.9%~44.2%,长宽比3.2~3.3,垩白粒率2%~8%,垩白度0.6%,直链淀粉11.4%~12.5%,胶稠度78~83毫米,食味品质分77~79。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12%~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0%~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8级、穗瘟2.0~3.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85.13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8.3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6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00.79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5.12%,增产达显著水平。201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83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增产8.01%。日产量3.88~3.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望两优华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3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晶两优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30

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晶4155S×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7天,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105.5~106.2厘米,亩有效穗17.4~18.9万,穗长23.1~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46~162粒,结实率81.3%~81.5%,千粒重23.4~23.6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9.7%~60.3%,垩白粒率4%~10%,垩白度0.2%~2.9%,直链淀粉15.0%~15.9%,胶稠度74~75毫米,长宽比3.2~3.3,食味品质分78~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0.0%~94.29%,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3%~92.3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4级、穗瘟1.0~1.4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级,Ⅴ型7~9级)。

产量表现:201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74.47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增产6.63%,增产达显著水平;201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72.45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增产7.3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19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增产4.79%。日产量4.06~4.1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晶两优华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3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隆两优534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31

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隆科638S×R534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6~118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科高109.4~111.5厘米,亩有效穗17.0~17.7万,穗长22.3~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60粒,结实率78.9%~80.8%,千粒重24.1~24.5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1.9%~64.2%,垩白粒率6%,垩白度0.3%~0.9%,直链淀粉15.3%~15.5%,胶稠度68~80毫米,长宽比3.2,食味品质分70~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0%~97.1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4.61%~96.15%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3级、穗瘟1.4~2.0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6.50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8.00%,增产达显著水平;201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66.85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9.2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14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5.89%。日产量3.95~4.0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隆两优534为弱感光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宝优09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32

申请者: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品种来源:宝A×G09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9~121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6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结实率较低,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弱(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弱)。科高112.4~113.1厘米,亩有效穗15.4~16.1万,穗长24.3~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63~180粒,结实率74.6%~75.9%,千粒重24.5~25.4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2.7%~53.3%,垩白粒率30%~32%,垩白度2.4%~3.5%,直链淀粉21.8%,胶稠度78毫米,长宽比3.3,食味品质分68~7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2.86%~85.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6.92%~84.6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2.3级、穗瘟3.4~4.0级;中抗白叶枯病(Ⅳ型菌1~3级,Ⅴ型1~3级)。

产量表现:201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6.49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5.68%,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21.55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减产1.31%,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86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2.49%。日产量3.54~3.7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宝优098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6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品种名称:先玉30T60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80001

申请者:广东伟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育种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M6T×PHGAF

特征特性:普通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103~106天,比对照种华玉8号长5天。株高296~313厘米,穗位高118~119厘米,穗长18.3~18.9厘米,穗粗4.8~4.9厘米,秃顶长0.9~1.1厘米。果穗筒型,籽粒黄色,半马齿型,无倒伏,倒折率0.24%。穗粒重155~161克,千粒重264~271克,出籽率84.03~84.04%。淀粉含量62.9%~69.8%,脂肪含量4.11%~4.34%,蛋白质含量10.50%~11.4%,容重778.4~875.7g/L。抗病性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高抗茎腐病。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603.5公斤,比对照种华玉8号增产19.65%;2017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498.2公斤,比对照种华玉8号增产14.45%;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春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8公斤,比对照种华玉8号增产13.04%。

栽培技术要点:亩植3000~3500株。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先玉30T60为普通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比对照种华玉8号长5天。丰产性好,出籽率高,籽粒半马齿型。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富丽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1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穗新-9-8-1-4×雅岗-1-1-1-3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6天、秋季50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5天、秋季35天,全生育期春季111天、秋季85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8.1~19.4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9.4~21.0节。瓜长圆锥形,瓜皮绿色,条瘤为主、间有圆瘤。瓜长24.4~26.9厘米,横径6.24~6.31厘米,肉厚1.02~1.14厘米。单瓜重333.3~405.0克,单株产量1.48~2.04公斤,商品率93.7%~93.8%。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6.8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572.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7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97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为2470.3公斤,比对照种碧丰3号苦瓜增产3.7%,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722.8公斤,增产12.2%,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为2106.1公斤,比对照种碧丰3号苦瓜增产11.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691.8公斤,增产16.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适播期春植1~3月,秋植7下旬~8月上旬,宜采用育苗移栽;(2)采用高畦双行栽培,参考株行距80厘米×180~200厘米;(3)应施足基肥,采收期及时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摘除主蔓0.8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栽培上注意防治枯萎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富丽苦瓜为油绿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6天、秋季50天,丰产性好,品质优,感枯萎病。适宜我省苦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枯萎病。



品种名称:齐旺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2

申请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州乾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玉船2号-Y×碧秀6号-D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7天、秋季52天,延续采收期春、秋季均为34天,全生育期春季111天、秋季86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8.2~20.0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9.0~21.6节。瓜长圆锥形,瓜皮绿色,条瘤为主、圆条瘤相间。瓜长23.2~24.5厘米,横径6.34~6.49厘米,肉厚1.11~1.25厘米。单瓜重334.1~394.4克,单株产量1.36~1.94公斤,商品率92.8%~94.4%。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6.5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446.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85克/100克,粗纤维含量1.0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为2386.2公斤,比对照种碧丰3号苦瓜增产0.2%,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628.5公斤,减产2.5%,减产未达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为1873.8公斤,比对照种碧丰3号苦瓜减产0.9%,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473.9公斤,减产20.3%,减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适播期春植2~4月,秋植7下旬~8月上旬,宜采用育苗移栽;(2)采用高畦双行栽培,每亩宜种植500~600株;(3)施足基肥,定植后每隔7~10天追肥1次,保持肥水充足;(4)摘除主蔓1.0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及时防治枯萎病、瓜实蝇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齐旺苦瓜为油绿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7天、秋季52天,产量与对照种碧丰3号苦瓜相当,品质优,感枯萎病。适宜我省苦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枯萎病。



品种名称:绿珠8号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3

申请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育种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广东天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N034×NK12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4天、秋季49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6天、秋季34天,全生育期春季110天、秋季83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7.2~18.9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8.2~20.6节。瓜长圆锥形,瓜皮绿色,圆瘤为主、圆条瘤相间。瓜长26.9~28.3厘米,横径6.14~6.47厘米,肉厚1.07~1.14厘米。单瓜重313.7~400.1克,单株产量1.29~2.03公斤,商品率93.4%~94.5%。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2.8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452.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6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79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为2544.5公斤,比对照种澄选珍珠苦瓜增产6.5%,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787.7公斤,增产15.0%,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为1914.1公斤,比对照种澄选珍珠苦瓜增产1.4%,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592.0公斤,增产10.8%,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下旬~8月中旬,宜采用育苗移栽;(2)采用高畦双行栽培,参考株行距70~90厘米×150厘米;(3)施足基肥,定植后每隔7~10天追肥1次,保持肥水充足;(4)摘除主蔓1.0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及时防治枯萎病、瓜实蝇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绿珠8号苦瓜为珍珠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4天、秋季49天,丰产性较好,品质良,感枯萎病。适宜我省苦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枯萎病。



品种名称:广良2号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4

申请者: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品种来源:Y06-3542×D04-431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5天、秋季51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5天、秋季34天,全生育期春季110天、秋季85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7.2~18.5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8.5~19.7节。瓜大顶形,瓜皮深绿色,圆条瘤相间。瓜长13.0~13.8厘米,横径9.28~9.42厘米,肉厚1.24~1.27厘米。单瓜重317.2~387.3克,单株产量0.95~1.77公斤,商品率91.6%~94.8%。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5.3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596.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8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90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为2132.5公斤,比对照种江科1号苦瓜减产2.2%,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609.7公斤,减产16.8%,减产达极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为1363.9公斤,比对照种江科1号苦瓜增产9.1%,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447.6公斤,减产9.2%,减产达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1~3月,秋植6下旬~8月上旬,宜采用育苗移栽;(2)采用高畦双行栽培,每亩种植600~650株;(3)施足基肥,定植后每隔7~10天追肥1次,保持肥水充足;(4)藤蔓08米时引蔓上架,摘除主蔓1.0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白粉病、瓜实蝇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良2号苦瓜为大顶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5天、秋季51天,产量中等,品质优,中抗枯萎病。适宜我省苦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白沙夏优5号丝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5

申请者: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育种者: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HX08-6-8×SH09-2-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势和分枝性强,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9天、秋季51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7天、秋季30天,全生育期春季106天、秋季81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1.9~21.1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4.7~22.5节。瓜呈棍棒形,瓜色绿白。瓜长31.8~35.9厘米,横径5.33~5.35厘米。瓜外皮花斑数中等,棱沟浅,棱色绿。单瓜重316.2~383.4克,单株产量1.30~1.63公斤。肉质脆,商品率92.8%~94.2%。感观品质鉴定结果为良、品质分81.0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73.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6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64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3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029.8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丝瓜减产4.3%,减产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01.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7.4%,增产达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1870.7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丝瓜增产17.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826.7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9.7%,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宜采用育苗移栽;(2)单行种植,株距50~60厘米,每亩种植900株;(3)施足基肥,初花后开始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及时摘除基部子蔓和病叶、老叶,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枯萎病、美洲斑潜蝇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白沙夏优5号丝瓜为大肉类有棱丝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9天、秋季51天,丰产性较好,品质良,高感枯萎病。适宜我省丝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


品种名称:白沙夏优6号丝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6

申请者: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育种者: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SH09-4-5×XT09-6-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势强,分枝性中等,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6天、秋季46天,延续采收期春季40天、秋季34天,全生育期春季106天、秋季80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7.7~13.8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0.6~15.6节。瓜呈棍棒形,瓜色绿色。瓜长37.3~37.7厘米,横径5.01~5.19厘米。瓜外皮花斑少,棱沟浅,棱色春季深绿、秋季墨绿。单瓜重325.2~352.2克,单株产量1.28~1.94公斤。肉质绵,商品率92.5%~94.1%。感观品质鉴定结果为良、品质分78.5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79.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8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75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4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398.4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丝瓜增产13.1%,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55.3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7.0%,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1827.4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丝瓜增产14.7%,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910.2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2.8%,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宜采用育苗移栽;(2)单行种植,株距50~60厘米,每亩种植900株;(3)施足基肥,初花后开始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及时摘除基部子蔓和病叶、老叶,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枯萎病、美洲斑潜蝇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白沙夏优6号丝瓜为大肉类有棱丝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6天、秋季46天,丰产性好,品质良,高感枯萎病。适宜我省丝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



品种名称:江秀8号丝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7

申请者: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SG2-6×SG30-5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势强,分枝性中等,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6天、秋季47天,延续采收期春季40天、秋季34天,全生育期春季106天、秋季81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7.9~13.8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0.9~15.1节。瓜呈棍棒形,瓜色绿色。瓜长37.4~38.9厘米,横径5.12~5.30厘米。瓜外皮有较多花斑,棱沟浅,棱色绿。单瓜重375.0~421.1克,单株产量1.31~1.79公斤。肉质脆,商品率93.1%~93.4%。感观品质鉴定结果为良、品质分81.8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66.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0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75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3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284.5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丝瓜增产7.7%,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570.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9%,增产未达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1872.2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丝瓜增产17.5%,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911.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3.0%,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株行距50厘米×60厘米;(3)施足基肥,第一批果座稳后开始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及时摘除1.5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霜霉病、美洲斑潜蝇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江秀8号丝瓜为大肉类有棱丝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6天、秋季47天,丰产性好,品质良,中抗枯萎病。适宜我省丝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夏胜5号丝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8

申请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州乾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2011DDD-11×2007F-6-B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势和分枝性强,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7天、秋季51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8天、秋季29天,全生育期春季105天、秋季80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1.4~22.1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4.0~24.1节。瓜呈棍棒形,瓜色绿白。瓜长36.3~39.0厘米,横径5.07~5.22厘米。瓜外皮花斑少,棱沟浅,棱色春季绿、秋季墨绿。单瓜重352.0~422.0克,单株产量1.24~1.74公斤。肉质脆,商品率93.3%~93.5%。感观品质鉴定结果为优、品质分87.7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91.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0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66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3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170.8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丝瓜增产2.3%,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04.1公斤,比对照种增产7.9%,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1807.2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丝瓜增产13.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732.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4.9%,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华南地区适播期春植2~4月、秋植7~8月,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每亩种植300~800株;(3)施足基肥,初花后开始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及时摘除1.0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霜霉病、美洲斑潜蝇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夏胜5号丝瓜为大肉类有棱丝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7天、秋季51天,丰产性好,品质优,中抗枯萎病。适宜我省丝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华翠二号黄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9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Z15-3-1-2×J16-22-3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生长势强,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58天、秋季43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2天、秋季25天,全生育期春季90天、秋季68天。分枝数2.6~4.1条,第一雌花着生节位5.9~7.1节。瓜长棒形,瓜皮深绿色,刺瘤凸起、瘤大刺小、刺瘤密、白刺;横切面呈圆形,肉质脆、含水量多;果柄长3.16~3.64厘米,瓜长37.9~38.4厘米,横径4.16~4.18厘米,肉厚1.26~1.27厘米,单瓜重391.1~395.9克,单株产量1.12~2.04公斤,商品率90.5%~92.0%。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79.7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86.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2.7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63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旱性等均为强,耐涝性中等。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650.0公斤,比对照种华绿1号黄瓜减产3.9%,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170.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3.2%,增产未达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2529.4公斤,比对照种华绿1号黄瓜增产4.8%,增产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142.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1.6%,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忌与瓜类作物连作,选择前茬为水稻或肥沃、排灌方便的沙壤土田块种植;(2)广东地区适期播种春季2~3月,秋季7~9月播种;(3)双行种植,每亩种植3500株;(4)施足基肥,2~3片真叶后开始追肥,保持肥水充足;(5)及时摘除主蔓5节以下的侧蔓,及时采收;(6)注意防治疫病、白粉虱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翠二号黄瓜为华北型黄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58天、秋季43天,品质良,前期产量高,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适宜我省黄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疫病。



品种名称:盈丰番茄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10

申请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州乾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FS2141×GB181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无限生长类型,植株生长势强。从播种至始收春季111天、秋季102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2天、秋季54天,全生育期春季143天、秋季156天。第一花序节位8.9~9.9节,第一花序座果率63.0%~66.1%,座果率61.5%~70.1%。果实春季近圆形、秋季扁圆形,无绿肩,转色均匀,熟果鲜红色,果面光滑、有微沟,纵环裂轻。中果,单果重132.1~147.3克,商品率74.4%~89.0%。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8.7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有机酸含量0.44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3.36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198毫克/公斤,水分含量93.4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青枯病,感CMV和ToMV等病毒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009.0公斤,比对照种先丰番茄减产19.3%,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893.4公斤,比对照种减产21.5%,减产未达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2897.8公斤,比对照种先丰番茄减产5.8%,减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842.3公斤,比对照种减产9.8%,减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露地或设施栽培,广东地区播种期春植1~2月,秋植7~8月,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株行距45厘米×60厘米,每亩种植2000~2200株;(3)施足基肥,第一穗果膨大时施1次催果肥,初收后追肥2~3次,保持肥水充足;(4)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青枯病、病毒病、烟粉虱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盈丰番茄为中果型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111天、秋季102天,产量偏低,感观品质优,感青枯病和病毒病。适宜我省番茄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病毒病。



品种名称:粤星13号番茄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1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200906红圆×201009红长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无限生长类型,植株生长势强。从播种至始收春季110天、秋季103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2天、秋季54天,全生育期春季142天、秋季157天。第一花序节位8.8~10.3节,第一花序座果率67.4%~70.0%,座果率65.1%~72.3%。果实春季近圆形、秋季扁圆形,无绿肩,转色均匀,熟果鲜红色,果面光滑、有微沟,纵环裂轻。中果,单果重129.6~138.3克,商品率79.8%~90.2%。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90.3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有机酸含量0.35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3.38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205.0毫克/公斤,水分含量93.4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青枯病,感CMV和ToMV等病毒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909.9公斤,比对照种先丰番茄减产21.9%,减产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730.7公斤,比对照种减产28.3%,减产达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2935.4公斤,比对照种先丰番茄减产4.6%,减产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814.8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2.7%,减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露地或设施栽培,广州地区播种期春植1~2月,秋植7~8月,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株行距30~40厘米×70~80厘米,每亩种植1600~2200株;(3)施足基肥,第一穗果膨大时施1次催果肥,初收后追肥2~3次,保持肥水充足;(4)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青枯病、病毒病、烟粉虱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星13号番茄为中果型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111天、秋季102天,产量偏低,感观品质优,感青枯病和病毒病。适宜我省番茄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病毒病。



品种名称:利农蜜本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12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03×F-05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115天、秋季约100天。生长势强,分枝性较强,第一雌花着生节位13~15节;瓜长棒锤形,尾尖,纵径38.1厘米、横径15.3厘米,成熟时瓜皮橙黄色,棱沟明显,有蜡粉,瓜肉橙红色,肉厚4.2厘米,单瓜重3.6公斤,味甜,品质优。经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广州)检测,碳水化合物含量8.1%,粗纤维含量0.6%,β胡萝卜素含量3.61毫克/100克鲜重。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汕头、潮州、揭阳等地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2585.0公斤,比对照种白沙蜜本南瓜增产8.7%,增产极显著;秋季平均亩产2440.1公斤,比对照种白沙蜜本南瓜增产12.0%,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播种,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每穴保留2苗,株行距1.0米×3.0米;(3)施足基肥,追肥多施磷钾肥;(4)注意防治枯萎病、蚜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利农蜜本南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115天、秋季约100天,瓜长棒锤形,尾尖,棱沟明显,单瓜重3.6公斤,肉橙红色,味甜,品质优,丰产性好,田间表现耐寒性一般,抗寒抗涝较强。适宜我省南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汕海蜜本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13

申请者:广东汕海利农种业研究院

育种者:广东汕海利农种业研究院

品种来源:A-07×G-08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105天、秋季约95天。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第一雌花着生节位11~13节;瓜长棒锤形,尾钝,纵径36.0厘米、横径17.4厘米,成熟时瓜皮橙黄色,棱沟不明显,有蜡粉,瓜肉橙红色,肉厚4.8厘米,单瓜重4.1公斤,味甜,品质优。经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广州)检测,碳水化合物含量8.1%,粗纤维含量0.9%,β胡萝卜素含量3.94毫克/100克鲜重。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汕头、潮州、揭阳等地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2766.6公斤,比对照白沙蜜本南瓜增产16.4%,增产极显著;秋季平均亩产2608.8公斤,比对照白沙蜜本南瓜增产19.7%,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播种,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每穴保留2苗,株行距1.0米×3.0米;(3)施足基肥,追肥多施磷钾肥;(4)注意防治枯萎病、蚜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汕海蜜本南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105天、秋季约95天,瓜长棒锤形,尾钝,单瓜重4.1公斤,肉橙红色,味甜,品质优良,丰产性好。适宜我省南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澄星蜜本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14

申请者:广东汕海利农种业研究院

育种者:广东汕海利农种业研究院

品种来源:B-06×H-04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115天、秋季约100天。生长势强,分枝性较强,第一雌花着生节位12~15节;瓜长棒锤形,尾钝,纵径37.5厘米、横径16.3厘米,成熟时瓜皮橙黄色,棱沟浅,有蜡粉,瓜肉橙红色,肉厚4.3厘米,单瓜重4.0公斤。味甜,品质优,经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广州)检测,碳水化合物含量6.8%,粗纤维含量0.9%,β胡萝卜素含量4.43毫克/100克鲜重。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汕头、潮州、揭阳等地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2704.3公斤,比对照种白沙蜜本南瓜增产13.8%,增产极显著;秋季平均亩产2565.4公斤,比对照种白沙蜜本南瓜增产17.8%,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播种,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每穴保留2苗,株行距1.0米×3.0米;(3)施足基肥,追肥多施磷钾肥;(4)注意防治枯萎病、蚜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澄星蜜本南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115天、秋季约100天,瓜长棒锤形,尾钝,棱沟浅,单瓜重4.0公斤,瓜肉橙红色,味甜,品质优良,丰产性好。适宜我省南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翡翠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15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青皮-1×青皮-5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97天、秋季约78天。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第一雌花节位12.4节,雌性较强、花期集中,瓜形为扁圆形,瓜皮绿色有浅绿斑;单瓜重约1.2公斤,肉色橙黄,瓜肉厚约2.3厘米。经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广州)检测,总糖含量4.1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4%,淀粉含量0.6%。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东莞、深圳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1216.56公斤,比对照种东升南瓜增产12.87%;秋季平均亩产692.58公斤,比对照种东升南瓜增产18.00%。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8下旬~9月上中旬,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每穴保留2苗,株行距0.6米×1.8~2.0米;(3)施足基肥,伸蔓期和座瓜期施2次追肥,生长前期保证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疫病、病毒病、蚜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翡翠南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熟,播种至初收春季约97天、秋季约78天,雌性较强、花期集中,瓜型扁圆形、美观,瓜皮绿色有浅绿斑,单瓜重约1.2公斤,肉色橙黄,丰产性较好,品质优良。适宜我省南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早蒲2号蒲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16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绿-1×Z-5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熟,广州地区春季从播种至收获55天左右,秋季40天左右。植株生长旺盛,分枝性强。瓜型美观匀称,平均商品瓜瓜长24.0厘米,横径6.5厘米,单瓜重0.7公斤。瓜型整齐一致,皮色油绿,肉质嫩滑,风味好。经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3%,总糖含量2.72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15.7毫克/100克。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广州、佛山、惠州、阳江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4262.0公斤,比对照种福州芋瓠增产27.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秋季平均亩产3563.8公斤,比对照种福州芋瓠增产33.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12月下旬~翌年3月,秋植8~9月;(2)单行种植,行距0.4~0.5米;(3)施足基肥,每次采收追肥1次,生长前期保证肥水充足;(4)主蔓10片叶时及时摘心,逐渐摘除基部10节以下侧蔓;(5)及时采收;(6)注意防治白粉病、疫病、蚜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早蒲2号蒲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熟,广东地区从播种至收获春季55天、秋季40天,瓜型美观匀称,皮色油绿,单瓜重0.7公斤,肉质嫩滑,风味好,丰产性、商品性好。适宜我省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宝佳豇豆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17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产6号×丰产2号

特征特性:常规豇豆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59天、秋季50天,延续采收期春季29天、秋季34天,全生育期春季88天、秋季84天。植株蔓生,茎色紫绿,叶色绿;小叶长15.5~16.0厘米,小叶宽8.8~9.4厘米。第一穗花序着生节位4.8~6.1节。荚果呈长圆条形,荚色绿白,荚面微凸,荚纤维少。荚长55.8~59.2厘米,横径0.87~0.92厘米,荚肉厚0.41厘米,单荚重27.1~30.2克,单株产量0.40~0.50公斤,商品率97.0%~97.3%。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5.5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210毫克/100克,还原糖含量1.93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0克/100克,粗纤维含量1.0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抗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352.5公斤,比对照种汕海豇豆减产0.6%,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75.5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4.8%,减产达极显著标准。2016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1936.5公斤,比对照种汕海豇豆增产7.6%,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774.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3.2%,减产未达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播种期春植3~4月、秋植7~8月,采用直播;(2)采用高畦双行种植,株距25厘米,行距1.6~1.8米;(3)施足基肥,开花结荚期及时追肥,每7~10天追肥1次,保持肥水充足;(4)苗高25厘米引蔓,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锈病、蚜虫、豆荚螟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宝佳豇豆为绿白类豇豆常规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59天、秋季50天,产量中等,品质优,抗枯萎病。适宜我省豇豆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冰荔荔枝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80001

申请者: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育种者: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东莞市厚街桂冠荔枝专业合作社

品种来源:从东莞市板岭林场荔枝苗圃的实生群体中发现的优良单株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易成花,果实6月下旬成熟,短心脏形,果皮鲜红色,肉质细滑、清甜带蜜味,风味浓郁,焦核率90.5%,平均单果重20.7 克。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食率75.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4%,总糖含量17.5%,维生素C含量 32.6毫克/100克果肉。

产量表现:丰产稳产,高接树第3和第4年平均株产分别15.5公斤和30.1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279.0公斤和541.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怀枝等作嫁接砧木,春季或秋季嫁接;(2)丘陵山坡地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改土,挖深坑种植,株行距5米×6米,亩植20株左右;(3)幼年树定干30~40厘米,新梢长至30厘米短截,促进分枝;(4)施足基肥,结果树一般全年施开花肥、壮果肥和秋梢肥3次肥,确保肥水充足;(5)末次秋梢老熟后,在主干上进行闭口环割一圈等措施控制冬梢萌发;(6)注意防治霜疫霉病、炭疽病、蒂蛀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冰荔荔枝丰产稳产,果实6月下旬成熟,短心形,平均单果重20.7 克,果皮鲜红色,肉质细滑、清甜带蜜味,风味浓郁,品质优。不易裂果,焦核率高,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我省中晚熟荔枝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北园绿荔枝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80002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州市增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州市正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从增城区荔城镇陈桥头村上山荔枝林的挂绿荔枝实生群体中单株优选而成

特征特性:在增城果实成熟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实歪心形或扁歪心形,果皮红中带黄绿,平均单果重26.3克,可食率77.3%,肉质较爽脆,味清甜、微香。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2%,总糖含量14.1%,维生素C含量18.1毫克/100克,可滴定酸含量0.11%。

产量表现:早结丰产,压条苗定植3年结果,第3、4、5年生树平均株产分别为4.0公斤、6.6公斤、9.6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88.0公斤、145.2公斤、211.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怀枝等作嫁接砧木,春季或秋季嫁接;(2)丘陵山坡地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改土,挖深坑种植株行距5~6米×6~8米,亩植20株左右;(3)幼年树定干40~60厘米,新梢长至30厘米短截,促进分枝;(4)施足基肥,结果树全年施开花肥、壮果肥和秋梢肥3次肥,确保肥水充足;(5)成年结果树采果后培养2次秋梢为宜,末次老熟后可采用环割,喷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抑制冬梢萌发;(6)注意防治霜疫霉病、荔枝蝽蟓、蒂蛀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北园绿荔枝早结丰产,中晚熟,在增城果实成熟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实歪心形或扁歪心形,果皮红中带黄绿,平均单果重26.3克,肉质较爽脆,味清甜、微香,品质优良。适宜在我省珠三角中晚熟荔枝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凤大晚蜜龙眼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80003

申请者:潮州市果树研究所

育种者:潮州市果树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梅州市果树研究所、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凤梨朵×大乌圆

特征特性:在潮州地区9月上中旬成熟。果实近圆形、稍长,果皮黄褐色、较粗糙,果肉蜡黄、离核、不流汁、肉脆、浓甜,平均单果重11.5~13.0克,可食率64.0%~73.2%。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1.7%~24.0%,可滴定酸含量0.04%~0.05%,总糖含量15.9%~20.6%,维生素C含量56.7~100.0毫克/100克果肉。

产量表现:丰产性好,在潮州高接树第3和第4年平均株产15.0公斤和20.5公斤(冠幅195厘米×180厘米和312厘米×285厘米),折合亩产分别为450.0公斤和615.0公斤;在梅州高接树第3和第4年平均株产40.0公斤和42.0公斤(冠幅287厘米×235厘米和340厘米×300厘米),折合亩产分别为1200.0公斤和1260.0公斤;在茂名高接树第3和第4年平均株产15.0公斤和30.5公斤(冠幅300厘米×267厘米和367厘米×324厘米),折合亩产分别为450.0公斤和915.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草埔种龙眼等作嫁接砧木,春季或秋季嫁接;(2)丘陵山坡地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改土,挖深坑种植株行距5~6米×4~5米,亩植30株左右;(3)幼年树定干40~60厘米,新梢长至30厘米短截,促进分枝;(4)施足基肥,结果树全年施1次壮花肥、2次壮果肥和1次采前肥,确保肥水充足;(5)适当疏花疏果,剪去过小果穗、过多果穗;(6)注意防治霜疫霉病、荔枝蝽蟓、蒂蛀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凤大晚蜜龙眼丰产性好,晚熟,在潮州地区9月上中旬成熟,果实近圆形、稍长,果皮黄褐色、较粗糙,果肉蜡黄、离核,平均单果重11.5~13.0克,果大质优,肉脆、浓甜,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我省晚熟龙眼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红水晶6号火龙果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8000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州大丘有机农产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白水晶火龙果×光明红火龙果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较旺盛。扦插苗定植后第二年开始结果,果实近圆球形,平均单果重295.0克;果皮红色,鳞片外翻;果肉紫红色,肉质爽滑、风味清甜,不易裂果,中抗火龙果溃疡病。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2%,总糖含量8.5%,还原糖含量7.2%,可滴定酸含量0.19%。

产量表现:丰产性能良好,3年生、4年生和5年生平均株产分别为3.54公斤、4.60公斤和5.20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1557.6公斤、2024.0公斤和2288.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扦插苗或嫁接苗;(2)以沙壤土建园,施足基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3)定植后将幼苗主茎及时绑在支架上,合理疏除侧芽,主茎超过支架顶时摘心;(4)及时去除老枝、弱枝、病枝、过密枝和冻害枝,保留健壮的枝蔓;(5)注意防治蜗牛、蚂蚁和斜纹夜蛾危害,果实成熟过程重点防治果实蝇;(6)冬季防冻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红水晶6号火龙果属红肉类型火龙果品种。丰产性能良好,扦插苗定植后第二年开始结果。果实近圆球形,平均单果重295.0克,果皮红色,鳞片外翻,果肉紫红色,肉质爽滑、风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2%,总糖含量8.5%,品质优良。适在我省中部及南部地区种植,需人工授粉。



品种名称:寒月姜花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1

申请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育种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品种来源:从云南保山市芒宽镇石头寨野生白姜花群体中发现的变异单株,经根茎分株繁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直立性强。平均株高1.34米,成熟假茎平均叶片数15.2片,无叶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平均长34.0 厘米、宽6.9厘米。穗状花序顶生,平均苞片数18.3个,下部覆瓦状、上部卷筒状,每苞片有小花6.5朵。花黄白色,栀子花香。花冠管淡黄色,平均长7.5 厘米;花冠裂片淡黄色、条形,平均长4.0厘米;唇瓣白色、中央和基部黄色,椭圆形、先端中裂、基部渐狭,平均长3.8厘米、宽3.0厘米;侧生退化雄蕊白色、基部中间黄色,长圆状披针形,平均长4.0厘米、宽1.7厘米;花丝黄色,平均长3.6厘米;花药黄色,平均长1.2厘米。周年开花,单花序瓶插期为3天。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在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整地作垄,畦宽90厘米,高20厘米,每畦种植2列,株距40厘米;(2)以带芽的健硕根茎为繁殖体,浸泡消毒半小时,晾干后种植;(3)定植之前施基肥,生长前期追肥促进分蘖和假茎生长,花芽分化及花期再追肥,确保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叶斑病、蜗牛和螟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寒月姜花为姜花属切花新品种。穗状花序顶生,花黄白色,栀子花香,花冠管淡黄色,唇瓣白色、中央和基部黄色,花丝黄色。单花序瓶插期3天。与对照品种白姜花相比,花色更鲜艳,香味较淡,可周年开花,产量更高。适宜我省中南部露地种植。



品种名称:彩霞姜花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2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红姜花(编号:COC01)×白姜花(编号:COR01)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平均株高173.7厘米,假茎平均长139.9厘米、直径15.4毫米。叶片披针形,平均长46.4厘米、宽6.7厘米,平均单枝假茎叶片数13.7片。平均花序长30.6厘米、宽22.3厘米;苞片卷筒状,排列分离,平均长4.6厘米,单花序平均苞片数49.2个,平均每个苞片内3个花朵,花橙红色,有香气。盛花期为5月底至7月初、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切花瓶插寿命约7天。田间表现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在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整地作垄,畦宽1.0米,高30厘米,每畦种植3列,株距30厘米;(2)以带芽的健硕根茎为繁殖体,浸泡消毒半小时,晾干后种植;(3)定植之前施基肥,生长前期追肥促进分蘖和假茎生长,花芽分化及花期再追肥,确保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叶斑病、蜗牛和螟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彩霞姜花为橙红色系姜花切花新品种。苞片卷筒状,花橙红色,单花序平均苞片数49.2个,盛花期为5月底至7月初、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切花瓶插寿命约7天。与对照种红姜花COC01相比,花期更早,花序更大,有香气。适宜我省中南部地区栽培。



品种名称:玲珑姜花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3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以红姜花(编号:COC01)为材料,经花丝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秋水仙素加倍、无性扩繁选育而成的八倍体姜花。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较旺盛,常绿。平均株高73.0厘米,假茎平均长51.3厘米、直径15.1毫米。叶片披针形,平均长20.4厘米、宽3.6厘米,平均单枝假茎叶片数10.5片。平均花序长14.2厘米、宽10.6厘米;苞片卷筒状,排列分离,平均长2.9厘米,单花序平均苞片数19.0个,平均每个苞片内2.1个花朵,花橙红色。盛花期为6月底到7月中旬。田间表现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在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整地作垄,畦宽1.0米,高30厘米,每畦种植3列,株距30厘米;(2)以带芽的健硕根茎为繁殖体,浸泡消毒半小时,晾干后种植;(3)定植之前施基肥,生长前期追肥促进分蘖和假茎生长,花芽分化及花期再追肥,确保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叶斑病、蜗牛和螟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玲珑姜花为橙红色系姜花新品种。苞片卷筒状,花橙红色,单花序平均苞片数19.0个,盛花期为6月底到7月中旬。与对照种红姜花COC01相比,植株矮化、株型更紧凑、常绿。适宜我省中南部地区栽培。



品种名称:红玉姜黄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4

申请者: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春秋姜黄(引种号:2004FL014)×女王郁金(引种号:2004FL044)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假茎直立。平均株高96.7厘米、株幅60.3厘米;叶片长圆状披针形,两面无毛,中脉有深紫色带,平均长45.8厘米、宽10.5厘米;穗状花序顶生,平均长25.4厘米、直径7.8厘米,花序梗长30.1厘米;苞片阔卵形,中下部苞片浅绿色,上部苞片紫色、从基部至顶部颜色逐渐加深。5月下旬始花,平均群体花期182天。田间表现抗病性、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在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整地作垄,畦宽1.2米,高25厘米,每畦种植3列,株距30厘米;(2)广州地区一般3月下旬播种,每穴2~3个种球,种植密度每平方米30个种球;(3)定植之前施基肥,生长期施2~3次追施,确保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根腐病、赤斑病和地老虎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红玉姜黄为姜黄属红花系列新品种。穗状花序顶生,苞片阔卵形,中下部苞片浅绿色,上部苞片紫色、从基部至顶部颜色逐渐加深,5月下旬始花,平均群体花期182天。与对照种广西莪术相比,叶片光亮无毛,花色更鲜艳,开花率更高,花期更长。适宜我省露地栽培。



品种名称:红丰收山姜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5

申请者: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品种来源:艳山姜(引种号:FL013)×红苞小草蔻(引种号:FL010)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假茎直立。平均株高140.0厘米;叶革质,披针形,亮绿色具不规则放射状深色斑纹,平均长38.0厘米、宽7.4厘米。总状花序顶生,平均花序长17.4厘米、宽4.7厘米;小苞片粉红色,每苞片有1朵白色小花,花冠裂片长圆形,乳白色,顶端粉红色;唇瓣宽卵形,亮黄色有红橙色纹彩;蒴果卵圆形,平均直径1.6厘米,果皮无棱,被黄色刚毛,成熟时橙红色。5月下旬始花,平均群体花期241天。田间表现抗病性、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整地作垄,畦宽1.2米,高25厘米,每畦种植3列,株距30厘米;(2)广州地区一般3月下旬播种,注意带土移栽种球,保留5~6片新叶;(3)定植之前施基肥,生长期施2~3次追施,确保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褐斑病、叶枯病和桉袋蛾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红丰收山姜为山姜属红花系列新品种。叶革质,亮绿色具不规则放射状深色斑纹,总状花序顶生,小苞片粉红色,每苞片有1朵白色小花,唇瓣宽卵形,亮黄色有红橙色纹彩。与对照种花叶艳山姜相比,植株更高,叶片无黄色斑纹,花色更艳丽,果皮无棱,成熟时橙红色。适宜我省露地栽培。


品种名称:朝天娇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6

申请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阿瑞博红掌×皇冠红掌

特征特性:生长势较强,株型紧凑。栽培480天的植株平均株高为39.4厘米、冠幅46.7厘米,叶柄长19.2厘米、直径0.4厘米,叶片绿色、卵形、有光泽、叶基圆裂片平展不接触,长19.7厘米、宽10.5厘米。花略高于叶,花梗直立,平均长32.9厘米、直径0.4厘米,佛焰苞红色、颜色稳定、光泽度强,卵形、基部圆裂片平展不接触、先端上翘,长9.2厘米、宽7.9厘米。肉穗花序微内弯,平均长4.2厘米、中部直径0.7厘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橙白色和黄橙色。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幼嫩叶片进行组培快繁获得种苗,组培苗高2~4厘米移植,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2)小苗高8厘米移至直径8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2株,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防病;(3)施专用液态肥为主,培养基质pH值控制在5.5~6.0之间;(4)苗高15~25厘米移至直径15厘米或稍大的塑料盆种植;(5)注意防治茎基腐病和叶疫病等病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朝天娇红掌为红色系列中小型盆花新品种。花略高于叶,佛焰苞红色、光泽度强,肉穗花序微内弯,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橙白色和黄橙色。与对照种丰韵红掌相比,株型更紧凑,佛焰苞上翘,颜色更亮红、稳定性更好,单花观赏期更长。适宜我省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大娇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7

申请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马都拉红掌×朝霞红掌

特征特性:生长势强,株型紧凑。栽培500天的植株平均株高为37.6厘米、冠幅51.6厘米,叶柄平均长20.0厘米、直径0.4厘米,叶片绿色、阔卵形、革质、有光泽、凹陷程度弱、叶基圆裂片平展不接触,平均长18.9厘米、宽11.6厘米。花略高于叶,花梗直立,平均长30.3厘米、直径0.4厘米;佛焰苞红色、有光泽、凹陷程度强、阔椭圆形、基部圆裂片向上弯曲但不接触,平均长9.3厘米、宽8.7厘米。肉穗花序微内弯,平均长4.4厘米、中部直径0.8厘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黄白色和橙色。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幼嫩叶片进行组培快繁获得种苗,组培苗高2~4厘米移植,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2)小苗高8厘米移至直径8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2株,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防病;(3)施专用液态肥为主,培养基质pH值控制在5.5~6.0之间;(4)苗高15~25厘米移至直径15厘米或稍大的塑料盆种植;(5)注意防治茎基腐病和叶疫病等病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大娇红掌为红色系列中型盆花。花略高于叶,佛焰苞红色、有光泽、阔椭圆形,肉穗花序微内弯,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黄白色和橙色。与对照品种丰韵红掌相比,佛焰苞更圆整、颜色更亮红、稳定,单花观赏期更长。适宜我省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好梦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8

申请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大哥大红掌×紫玉红掌

特征特性:生长势较强,株型紧凑。设施栽培420天的植株平均株高为33.2厘米、冠幅33.9厘米;叶柄长19.1厘米、直径3.1毫米;叶片绿色、有光泽、卵形、具圆裂片,长13.5厘米、宽8.8厘米。花高于叶,花梗直立,平均长28.5厘米、直径3.0毫米;佛焰苞长5.8厘米、宽5.5厘米,红色、光泽度极强、不褪色,阔卵形、基部圆裂片平展不接触,与花梗的角度为近直角。肉穗花序内弯,平均长2.7厘米、直径6.6毫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浅黄橙色和黄橙色。单花观赏期80天。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幼嫩叶片进行组培快繁获得种苗,组培苗高2~4厘米移植,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2)小苗高8厘米移至直径8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2株,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防病;(3)施专用液态肥为主,培养基质pH值控制在5.5~6.0之间;(4)苗高15~25厘米移至直径15厘米或稍大的塑料盆种植;(5)注意防治茎基腐病和叶疫病等病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好梦红掌为红色系列小型盆花新品种。花高于叶,佛焰苞红色、光泽度极强,与花梗的角度为近直角,肉穗花序内弯,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浅黄橙色和黄橙色。与对照种骄阳红掌相比,株型更紧凑,佛焰苞更圆整,花色更亮红、更稳定。适宜我省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祥梦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09

申请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骄阳红掌×旭日红掌

特征特性:生长势强,株型较紧凑。设施栽培480天的植株平均株高为34.7厘米、冠幅46.6厘米;叶柄长17.4厘米,直径3.6毫米;叶片深绿色、有光泽、卵形、具圆裂片,长16.7厘米、宽9.4厘米。花高于叶,花梗直立,平均长30.8厘米,直径3.6毫米;佛焰苞长7.8厘米、宽7.1厘米,红色、光泽度强、不褪色,卵形、基部圆裂片平展不接触,与花梗的角度为钝角。肉穗花序直立,平均长2.8厘米、直径6.8毫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黄白色和黄绿色。单花观赏期80天。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幼嫩叶片进行组培快繁获得种苗,组培苗高2~4厘米移植,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2)小苗高8厘米移至直径8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2株,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防病;(3)施专用液态肥为主,培养基质pH值控制在5.5~6.0之间;(4)苗高15~25厘米移至直径15厘米或稍大的塑料盆种植;(5)注意防治茎基腐病和叶疫病等病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祥梦红掌为红色系列中小型盆花新品种。花高于叶,佛焰苞红色、光泽度强、不褪色,肉穗花序直立,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黄白色和黄绿色。与对照种骄阳红掌相比,叶色更深绿,佛焰苞更厚实,花色更光亮、更稳定。适宜我省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圣茵1号朱顶红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10

申请者: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品种来源:本菲卡朱顶红×红孔雀朱顶红

特征特性:生长势旺盛。组培苗种植950天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67.0厘米、株幅60.5厘米。叶阔带状、革质、绿色、背面浅绿色、平均长62.0厘米、宽4.6厘米。一球双花葶,花葶平均长60.0厘米、直立、绿色、基部有紫色晕,单葶上有4朵花;花红色、平均直径16.0厘米、重瓣、平均花瓣数17.0片,有香味。单葶花期22.0天,单花寿命9.5天。设施栽培条件下3~4月开花,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鳞茎盘为外植体进行扩繁种苗,在混合基质泥炭土、椰糠、珍珠岩(体积比=3:1:1)中栽培;(2)移栽小苗以“薄肥勤施”为原则,每周喷施1次水溶性平衡肥,开花前3~4个月每半个月喷施水溶性平衡肥,确保肥水充足;(3)注意防治疫病和炭疽病等病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圣茵1号朱顶红为朱顶红红花系列切花新品种。叶阔带状、背面浅绿色,一球双花葶,花葶直立、绿色、基部有紫色晕,单葶上有4朵花,花红色、重瓣,平均花瓣数17.0片,单葶花期22.0天。与对照种红孔雀朱顶红相比,植株更高,花色更艳丽,有香味。适合我省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圣茵2号朱顶红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11

申请者: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品种来源:从红孔雀朱顶红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群体中选择变异单株,经组培扩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生长势旺盛。组培苗种植950天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45.0厘米、株幅50.5厘米。叶阔带状、革质、绿色、背面浅绿色、平均长46.0厘米、宽4.4厘米。一球双花葶,花葶直立、绿色、平均长35.0厘米,单葶上有4朵花;花橙红色、平均直径16.5厘米、重瓣、平均花瓣数15.0片。单葶花期21.0天,单花寿命9.5天。设施栽培条件下3~4月开花,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鳞茎盘为外植体进行扩繁种苗,在混合基质泥炭土、椰糠、珍珠岩(体积比=3:1:1)中栽培;(2)移栽小苗以“薄肥勤施”为原则,每周喷施1次水溶性平衡肥,开花前3~4个月每半个月喷施水溶性平衡肥,确保肥水充足;(3)注意防治疫病和炭疽病等病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圣茵2号朱顶红为朱顶红盆花新品种。叶阔带状、背面浅绿色,一球双花葶,花葶直立、绿色,单葶上有4朵花;花橙红色、重瓣、平均花瓣数15.0片,单葶花期21.0天。与对照种红孔雀朱顶红相比,植株更小、叶片和花葶更短、开花更早。适合我省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粉红佳人花叶芋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12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广东金颖花卉苗木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从玫瑰花蕾花叶芋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选择变异单株,经组培快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块茎盆栽6个月的平均株高27.6厘米、冠幅30.9厘米,单株分芽数6.3个、叶片数11.2片;叶柄较直立,长23.9厘米、直径6.1毫米,颜色为浅绿色,有褐色条斑,叶片圆形、基部心形、顶部钝尖、中间粉红色,外围淡绿色,边缘绿色,叶长13.1厘米、宽10.9厘米、厚2.7毫米;观赏期为9个月。种植表现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尚未展开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进行扩繁种苗,在混合基质泥炭土、珍珠岩(体积比=2:1)中栽培;(2)小苗长至2~3月后,移栽到口径90~140厘米花盆;(3)幼苗期保持基质湿润,采用平衡液态肥浇灌,确保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枯萎病、叶斑病、红蜘蛛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粉红佳人花叶芋为粉色系列花叶芋品种。叶柄较直立、浅绿色,有褐色条斑,叶片圆形、中间粉红色,外围淡绿色,边缘绿色,观赏期9个月。与对照种玫瑰花蕾花叶芋相比,萌芽更早,植株更矮小,叶片更圆、质地更硬。适宜我省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碧血丹心花叶芋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8001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广东金颖花卉苗木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从福利达花叶芋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选择变异单株,经组培快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块茎盆栽6个月的平均株高33.4厘米、冠幅36.1厘米,单株分芽数5.6个、叶片数12.8片;叶柄较直立,长30.7厘米、直径6.6毫米,颜色为紫黑色、长短较一致,叶片圆形、基部心形、顶部钝尖、中间红色,红色部分占整个叶面的86%,主脉红色,叶长15.3厘米、宽12.7厘米、厚3.8毫米;观赏期为8个月。种植表现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尚未展开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进行扩繁种苗,在混合基质泥炭土、珍珠岩(体积比=2:1)中栽培;(2)小苗长至2~3月后,移栽到口径90~140厘米花盆;(3)幼苗期保持基质湿润,采用平衡液态肥浇灌,确保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枯萎病、叶斑病、红蜘蛛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碧血丹心花叶芋为红色系列花叶芋品种。叶柄较直立、紫黑色,叶片圆形、中间红色,红色部分占整个叶面的86%左右,主脉红色。与对照种福利达花叶芋相比,植株矮小更整齐,叶片更圆、质地更硬,叶色更红,叶柄更粗壮。适宜我省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永生源1号铁皮石斛

审定编号:粤审药20180001

申请者:广东永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永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从浙江乐清大荆镇平园村引进的铁皮石斛种质(自编号T74)为材料,经4代自交、无菌播种繁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生长势强,两年生植株主茎平均长39.6厘米、粗0.76厘米,具明显铁锈状斑点。叶卵状披针形,平均长4.83厘米、宽1.95厘米。花朵橫径3.8厘米,花色淡黄绿色,唇瓣中上部有一个边缘不规则的紫红色斑块,蕊柱腔两侧有2个紫红色斑点,药帽白色。花期4~5月。2016年经谱尼测试集团深圳有限公司检测,干茎多糖含量40.6%,甘露糖含量17.4%,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值为6.9,醇溶浸出物9.6%;2017年经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干茎多糖含量61.4%,甘露糖含量35.8%,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值为2.6,醇溶浸出物3.9%,达到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铁皮石斛项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瓶苗种植18个月左右,每平方米鲜品平均产量0.88公斤,折合亩产352.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种子繁殖,无菌播种萌发育苗;(2)瓶苗在15~25℃温度下移植,选苔藓、木屑、兰石或蘑菇渣做栽培基质,并将基质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3)夏、秋季遮光60%,冬、春季遮光30%,湿度保持在70%左右;(4)薄肥勤施,生长期4~10月份每隔15~20天施肥1次,当植株生长减慢或停滞时应减少浇水;(5)注意防治灰霉病、软腐病、蜗牛、蚜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永生源1号铁皮石斛为多年生药用铁皮石斛。茎具明显铁锈状斑点,叶卵状披针形,花色淡黄绿色,唇瓣中上部有一个边缘不规则的紫红色斑块,蕊柱腔两侧有2个紫红色斑点,药帽白色,花期4~5月。与对照种永生源铁皮石斛相比,主茎更粗,产量和多糖含量更高。适宜我省设施栽培。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点赏 点赞 3收藏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