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中国的39个世界级非遗项目大盘点,看看你知道几个~
来自: 中国日报、新华网、中国网等
2018-06-11
440
切换pc版

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是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并不只是博物馆展柜中的精美展品和图片,更是可见、可参与的文化,也是融汇了世代人的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实践。

如今,中国已有3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  曲

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

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语称其为“乌日汀道”,意即长歌。其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这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福建南音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其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安徽宣纸

安徽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

贵州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广东粤剧

粤剧主要流行于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格萨尔》史诗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浙江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始烧于三国两晋。龙泉窑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

青海热贡艺术

始于15世纪甚至更为久远的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

藏  戏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新疆《玛纳斯》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为全世界第二长的史诗。该史诗叙述了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英雄和首领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人领导族人反抗异族(卡尔梅克人)的掠夺与奴役,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故事。

蒙古族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甘肃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有行乐和坐乐两种演奏形式。

朝鲜族农乐舞

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

书  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篆  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剪  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

端午节

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等。

妈祖信俗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是该信俗的核心,包括口头传统、宗教仪式以及民间习俗,遍布中国的沿海地区。

京  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有“国剧”之称。

中医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珠  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  年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进行织布。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和浙江。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

新疆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我国新疆,是实践维吾尔族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这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在“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

中国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在小木块上刻出凸起的单字,然后按照付印的稿件,拣出所需要的单字,组合排成一个版面而施行印刷的方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伊玛堪说唱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无伴奏、用叶韵和散文体形式进行的徒口讲述。在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族,伊玛堪的口口相传,也是这个民族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唯一记录方式,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

福建木偶戏包含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木偶戏。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有完整的表演体系,深受群众喜爱,而近些年却遭遇后继乏人的传承危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点赏 点赞 1收藏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