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成果: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下午3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上海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在2017年11月27日和12月5日分别诞生的两只体细胞克隆猴,由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研制,被命名为“中中”和“华华”。
1997年,世界首个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生物“多莉”羊培育成功,之后马、牛、兔、骆驼等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陆续取得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技术,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中科院神经所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经过五年努力,终于成功突破该生物难题。这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逸男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也是文章的作者孙强介绍,早在2012年,在浙江乌镇,研究所就启动了体细胞克隆猴研究项目会议。会议上,中科院神经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教授为孙强团队下了一个任务:克隆猴。而其实,由该平台研制的针对自闭症疾病模型的猴子,早在2011年就出生了。
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不同于胚胎细胞克隆技术,后者具有发育全能性,而体细胞执行特殊功能,需要体外培养增殖,难度十分大。孙强教授详细介绍了团队在猕猴上的技术运用。首先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做基因编辑,准确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研究员需要一一取出猕猴的卵母细胞(大约15枚)。
猴的卵母细胞去核难度大。为了加强猴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训练,2012年,还在读硕士二年级的刘真就开始了“千锤百炼”,到目前,他的技术已经能达到十秒内去卵母细胞核,然后完成去核卵母细胞与体细胞的融合。蒲慕明所长称,“在这个领域,他绝对是世界冠军。”
克隆猴也要亲子鉴定
快长牙了身体很好
最终,基地研究员得到了两只存活猴子,分别命名为“中中”和“华华”。其中,“中中”于11月27日出生,“华华”于12月5日出生,均为雌性。
孙强介绍,移植了克隆胚胎的母猴载体,在怀孕过程需要专业的兽医团队精心呵护。猴子怀孕生产期不会告诉人,需要人耐心发现,其间不能做任何的人为干预。母猴的一个生产信号是撅起屁股用力,兽医观察到这种现象,就会立即给兽医总管发信息,确保安全生产。孙强说,母猴怀孕40天是第一个节点,80天是第二个节点,怀孕120天以后,天天都是节点。团队需要一直保持关注。
正好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所18周年的纪念日上,“中中”出生了。孙强说,目前克隆猴的整体怀孕成活效率还不错,基本达到了自然繁殖的一半水平。
体细胞克隆猴出生后需要进行核DNA指纹鉴定,通过27个微卫星位点分析证明“中中”和“华华”的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体细胞完全一致。
目前,两只克隆猴长得很快,已经能在一起玩,牙也快长出来了。团队也会为两只猴子定期拍摄视频和照片,记录生长情况。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新闻发布会说,成功克隆猕猴将不断带来新的重大突破。
他强调,科学领域里,最好的领跑不只是走人家走过的路,而是要开创新的领域。目前克隆猴技术已经发表论文。预计中国该项技术仅仅比国外快一年,而国外各大实验室凭借强大的人力和研究资源很快就会跟上。要取得持久领先,下一步团队将制作真正有用的疾病模型,并申请专利。他说,要跑得比人家快,需要不断做出新的东西。
对话
广州日报:为何选用猕猴而不是其他动物做克隆研究?
孙强团队:一般是具有一定饲养规模和繁殖场的动物可以考虑。猕猴是唯一能够做非人灵长类的实验动物。
广州日报:克隆的猴子和自然生长的猴子体质上有差异吗?
孙强团队:目前主要是大小不一样。在表观遗传学上,我们还没有测量。目前体检的各项指标,包括心率、 生长状况等都没有差异。从饲养状况看,可能还活泼点,不过还没有科学比较。假如开始时猴子的基因完全相同,之后变得不一样,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广州日报:目前已克隆了20多种哺乳动物,但大多数还在基础研究阶段,还没有解决实际运用的问题。未来的克隆会不会产生工业化的模型动物?
孙强团队:不论是克隆羊、克隆牛或者哪种家畜,它们不是实验动物,很难走到医药产业上来。现在想的是,通过基因编辑、结合克隆等技术,通过市场引领,我们相信克隆猴未来会有很好的产业开发,这是由动物性质决定的。
广州日报:克隆技术的边界在哪里?现在有种猜测,克隆技术会不会有一天运用到人的身上?
孙强团队:人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现在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障碍和瓶颈基本上已经破除了。原理上,克隆人是可以实现的。但我们做这个工作的目的不是克隆人,而是通过克隆猴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为了解人类大脑的基本原理、脑疾病的治疗而做的。我们没有任何计划去克隆人,社会的伦理也不会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