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美丽乡风扑面来
来自: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2021-01-12
774
切换pc版

  2020年底,定西市七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开局“十四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市粮食总产量可达161.27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21.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84元,较“十二五”末的5823元增加3061元,年均增长8.82%。2014年以来,全市有75%以上的农户依靠发展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其中有64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种养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4.38%,实现了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脱贫人口的全覆盖,为今后长期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市马铃薯、中药材、蔬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46.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4%……

  “蓝天模式”让马铃薯身价倍增

  大雪节气,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农民徐大安已烧起了炉子,惬意地喝着罐罐茶,今年的好收成让他心情不错。“我们定西是‘中国薯都’,家里祖辈几代都是种马铃薯的,但忙忙碌碌一辈子也就是勉强糊口。我算是赶上了好日子,现在是马铃薯合作社的一员,日子有保障,生活有目标,这都要感谢党,感谢蓝天公司。”

  依托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起来的蓝天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断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把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效对接,并自觉担当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通过牵头成立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使公司的经营业态由原来的马铃薯淀粉生产拓展到种植、营销、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在金融资源的助力下,有效地推进了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创造性地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企业发展双赢的“蓝天模式”。

  徐大安告诉记者,前些年,家里的9亩地分散种了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但逢干旱天气导致收成不好,一年收入还不到5000元。除去日常开支,到了春耕时节,筹钱买种子和化肥就成了全家人的心病。恰逢蓝天公司流转土地,按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6亩地,儿子也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每天获得工钱120元,年底还有合作社利润分红4000元,收入翻了一倍不止。

  据悉,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带动像徐大安一样的农户种植马铃薯。为保证马铃薯种植农户的收益,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蓝天公司积极推行订单农业模式,与安定区各乡镇8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马铃薯种植订单,各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马铃薯收获后公司以高于市场均价收购订单农户的马铃薯。

  近年来,该公司每年订单收购农户标准化基地种植的马铃薯达12万亩,实现了马铃薯产业链单元主体抱团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户产品卖难和“薯贱伤农”问题,使产业链上的合作社和薯农获得实实在在收益,带动10万多农户,其中贫困户26318户,户均年增收8300元。

  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更富

  52岁的杨景德第一次站在大舞台上,身披印有“金银花种植大户”的缎带,面向数百名干部群众,用并不标准甚至有点生硬的普通话分享自己“种下金银花、手把金银抓”的故事。

  杨景德是甘肃省通渭县李家店乡祁咀村村民。几亩黄土地,他刨了几十年,也没刨出个名堂,加上孩子还在读大学,花钱的地方多,日子过得很不如意。直到种上金银花,他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近年来,通渭县探求产业扶贫脱贫之路,通过考察学习,引进抗寒耐旱力强,成活率高的金银花种植。从2017年开始,由试验田推广向大田种植。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种苗补贴70%、农户自筹30%的扶持政策,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免息金融贷款支持,助推脱贫攻坚。

  杨景德发现周围种植金银花的邻居都挣了钱,他也不再犹豫,决定试种金银花。

  为解决农村路途远交花不方便的困难,通渭在每个乡镇距收购站3公里以外、且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村里,专门设置鲜花收购点,保证种植户每天采摘的鲜花在“家门口”当场交易,现场收钱。

  “以前天天在地里辛苦,一年收入5000元。”杨景德说,县里为打消种植户的顾虑,与农户签订鲜花保底收购协议,“现在种金银花,活不重,一个人就能干好,也不担心卖不出去。”

  通渭县县长谢占武介绍,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贫困户”模式,目前,该县参与种植农户达到4.06万户,覆盖贫困户1.93万户、户均种植3亩以上,种植户年增收1.5万元以上。

  据介绍,今年通渭县金银花基地已经达到10万亩,实现了建设三大金银花产业园区的目标,成为西北最大的金银花种苗研发培育基地、最大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最大的优质金银花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

  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更美

  走进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站在村民文化广场上,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白墙青瓦房,一条条通向村庄深处的硬化路跃入记者眼帘。

  “以前村子可没这么美,我们住的是土房子,走的是泥土路。现在都是硬化的水泥路,家家户户都盖了砖瓦房。”村民徐改新告诉记者,吴纳村如今是县里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我们村成立了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小组,激励群众形成‘家家讲卫生,户户比干净’的浓厚氛围。”徐改新说,她在农忙之余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还被村里评为“卫生明星户”。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越来越漂亮了,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了。一些人到我们这里休闲旅游,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徐改新自豪地说。

  据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龙介绍,2017年8月,吴纳村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2019年12月,吴纳村又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王海龙介绍说:“2018年,我们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也被挖掘出更多的带贫潜能。这些年,吴纳村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800多亩。合作社加大技术培训和指导,产量逐步增加,黄芪亩产量从1800多斤增加到如今的2000斤以上。合作社还带动30户贫困户从事中蜂养殖,20户农户由合作社代养分红,自养的10户,户均养殖15箱蜜蜂,收入在1万元左右。

  记者在定西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先行、基础提升、抓点示范、统筹推进的原则,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考察学习经验、突出工作重点、组织专项督查等举措,有效推进了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的深入开展。2014年至2018年,全市实施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74个、市级美丽示范村50个、县级美丽示范村71个、环境整洁村770个。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点赏 点赞 2收藏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