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出炉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获奖项目和12名获奖科技专家。此次奖励工作强调了5大创新举措;获奖项目呈现出5大特点。
在创新举措方面,首先全面实行提名制。2019年进一步完善实名制,认真落实中央对于“三评”改革精神,精简提名材料,简化各类证明,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第二,首次在自然科学奖中试行放开完成人国籍限制。2019年度共有10名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作为项目完成人被提名,为吸引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进行了有益探索。
第三,进一步明晰评审专家与政府部门的职责。系统梳理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机构、监督机构、服务机构的职能,完善优化各级组织的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章程》,更好发挥奖励委员会特别是其中的专家委员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级评审组织的职责定位、组成原则、评委任期、评审方式以及相互衔接规则等。
第四,完善国家科技奖评审机制。强化小同行作用,民口项目网评实现全覆盖,小同行意见全面带入后续评审阶段。进一步增大海外专家参加自然科学奖会评的领域范围与人数。
第五,健全科技奖励监督制度。完成《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章程》修订工作,进一步发挥科技领域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同作用,充实完善监督委员会职责功能,推进各部门科研诚信共享共建共治。完善项目公示制度、三大奖初评通过项目行业咨询制度和社会公众旁听评审制度,强化科技界和全社会的监督。
在获奖项目特点方面,首先是青年人才已成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有7项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龄不到45岁。团队平均年龄不足45岁的项目26项,占比56.5%。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第二个特点是创新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安全和飞机制造等重要领域,多年的科研积累和沉淀厚积薄发,涌现出多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成果。
第三个特点是科技支撑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金属材料、轻工、化工、建筑、机械、农业工程等各行业的获奖成果彰显绿色发展理念,从污染机制的基础研究到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领域创新成果硕果累累,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第四个特点是农产品安全及深加工技术实现新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成果,丰富了农产品安全技术手段,有力提升了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消费安全水平。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的成果,在关注品质的同时注重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显著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
第五个特点是国际科技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迈进。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奖参评人数、获奖人数和国别分布均创历史新高。10位获奖人有的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的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美发达国家;合作领域既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又有空气污染防治、疾病防控、新药研发等惠及民生的热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