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禽产业版图上,论规模、比产值,浙江尽管算不得出类拔萃,但聚焦作为“芯片”的地方品种资源,近年来,浙江畜禽业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联合国家家畜基因库,对原产该省的猪、牛、羊等16个地方家畜保护品种(品系),已实现遗传物质保存全覆盖。此外,在鸡、鸭、鹅、蜂等品种资源的保护和选育上,浙江同样可圈可点。
浙江是畜禽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入列《浙江省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共有35个,已由43个保种单位承担。其中:国家级保种场11个、保护区1个、活体基因库1个,省级保种场13个、活体基因库1个。我国首例非洲猪瘟发生后,浙江又在全国率先启动7个地方猪品种备份场(点)、1个地方猪活体基因库建设,开展地方猪精液、体细胞等遗传物质采集保存。
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副站长杨金勇告诉记者,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实施动物资源保护已具备条件。如利用采集冷冻的猪、牛、羊耳组织体细胞,就可实现个体克隆,而利用牛、羊冷冻胚胎,也能实现个体复苏繁育。“换句话说,假如因为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本地某一品种的活体都没了,仍可通过生物技术,借助相似的外来品种作为‘代孕妈妈’,就能实现活体恢复。”杨金勇解释说。
舟山黄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变色牛品种,牛犊毛色是棕色,成年后被毛变成黑色。由于牛繁殖周期长、饲料消耗量大,活体保种成本相对较高。今年,浙江就专门采集了舟山黄牛的冷冻精液和胚胎入基因库保存,不仅为避免物种消失筑牢最后一道防线,还可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减少活体公牛饲养时间和饲养量,大大降低保种成本。
据了解,浙江省级遗传资源基因库在今年正式运行,对畜禽遗传物质采集保存由此按下“快捷键”,接下来将逐步推广到鸡、鸭、鹅、蜂、兔等其他品种,同时还将开放资源共享机制,为地方政府畜牧部门和畜禽养殖企业提供遗传物质存、取服务,以及为科研院所开展畜禽基因研究提供种源素材。
除了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浙江自主选育品种同样迈出大步伐,一批科研单位育种团队、企业高能级育种平台脱颖而出,先后育成了浙江中白猪、国绍I号蛋鸭、浙系长毛兔、浙江浆蜂、梅岭黄鸡等5个新品种。目前,正在培育的品种还有9个。
根据计划,到2025年,浙江有望实现年可供种猪30万头、优质肉种鸡150万套以上,基本实现种源自给,以及继续保持湖羊、绍兴鸭、长毛兔、浙东白鹅等品种向省外供种优势。届时,活体保种与现代生物技术保种相结合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也将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