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害虫
1.蝼蛄 也叫拉拉蛄、土狗子。蝼蛄的成虫(翅已长全的)、若虫(翅未长全的)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它用口器和前边的大爪子(前足)把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也有时咬食芽块,使芽子不能生长,造成缺苗。它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苗子生长,甚至死亡。它在秋季咬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造成腐烂。
蝼蛄的成虫和若虫,都是在地下随土温的变化而上下活动的。越冬时下潜1.2~1.6米筑洞休眠。春天,地温上升,又上到10厘米深的耕作层危害。白天在地下、夜间到地面活动。夏季气温高时下到20厘米左右深的地方活动,秋天又上到耕作层危害。一般有机质较多、盐碱较轻地里的蝼蛄危害猖獗。
2.蛴螬 也叫地蚕,是金龟子的幼虫。在马铃薯田中,它主要危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成虫(金龟子)还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
蛴螬及其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成虫在地下40厘米以下、幼虫在地下90厘米以下越冬,春季再上升到10厘米左右深的耕作层。它喜欢有机质,喜欢在骡马粪中生活。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藏于土中。幼虫有3对胸足,体肥胖,乳白色,常卷缩成马蹄形,假死性。
3.金针虫 也叫铁丝虫,是叩头甲的幼虫。以幼虫危害,春季钻蛀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一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
金针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钻入土里60厘米以下的地方越冬,钻入时留有虫洞,春季再由虫洞上升到耕作层。夏季土温超过17℃时,它便逐渐下移;秋季地表温度下降后,又进入耕作层危害。幼虫初孵化出来时为白色,随着生长的变化而变色,有光泽,体硬,长2~3厘米,细长。
4.地老虎 也叫土蚕、切根虫。以幼虫危害性大。成虫是一种夜蛾,分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等多种。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等作物的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进虫洞。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它也会在地下咬食块茎,咬出的孔洞比蛴螬咬的小一些。
地老虎的幼虫,是黄褐、暗褐或黑褐色的肉虫,一般长3~5厘米。小地老虎喜欢阴湿环境,田间覆盖度大、杂草多、土壤湿度大的地方虫量大;黄地老虎喜欢干旱环境,对湿度要求不高,夏季怕热。它们的成虫都有趋光性和趋糖蜜性。
二、防治方法
上述几种地下害虫各不相同,但又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在地下活动,所以防治方法大体一致。
1.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
2.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
3.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
4.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1.5~2千克及大风雷等,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
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
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在炒熟的麦麸、玉米或糠中,做成毒饵,在晚上撒于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