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植株全生育期受害,幼苗期危害时,叶片附近产生圆形红褐色凹陷病斑,幼茎上产生锈色小斑凹陷龟裂;成株受害时,叶片病斑发生在背部叶脉上,沿叶脉扩展呈水渍乌斑,黑色或黑褐色,也有呈水渍状的小斑,扩展至全叶呈水溃状。叶片萎蔫,茎上病斑和红褐色病斑稍有凹陷,外缘具有黑褐色轮织,潮湿时病斑上出现微红色沾状物。
(2)发病条件
该病原菌为真菌,菌丝体附在病株残体上,在采收的种子上越冬,产生孢子盘,毛豆播种后,产生孢子直接侵染幼苗,导致发病,可以经风雨。昆虫田间传播,由伤口侵入植株,在穿透表皮后侵入。
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此病发生重。当气温为17℃左右、空气湿度在100%时此病极易发生;温度高于13℃、湿度低于95%时,此病得到控制。因此,在冷凉、多湿、多雾、露水重时此病发生重;地势低洼、种植过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均可促此病发生。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子,在无病田块留种或在无病株上采种,以防种子带菌;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合理密植;深沟高畦,选择沙壤土或壤土种植;干湿交替灌水等。
②生物农药
井岗霉素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150倍液、2%武夷菌素150~200倍液防治。
③用1:4:400~600倍的铜皂水液防治。
④化学农药
75%百菌清8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防治。化学农药只能在同一蚕豆上使用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