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叶枯病是大理地区大蒜最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病害之一。由于大蒜生长前期正处于雨水较多的秋季,使大蒜叶枯病发病较早,到生长中后期则普遍发生,危害较重。但由于大蒜叶枯病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常常会因为症状表现的不同,被农户误认为是几种不同的病害,不能及时、正确的开展防治,从而导致严重发病,造成较大损失。现将大蒜叶枯病的田间识别方法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蒜农在进行大蒜叶枯病防治时参考。
1.症状识别
大蒜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常在大蒜5~6片叶时开始发病,7~8叶期后发病加重。染病叶片出现的症状类型有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白斑型和混合型5种,以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混合型为多见。
(1)尖枯型 主要发生在下部叶片上。染病叶片叶尖变成枯黄色坏死,并逐渐向中部扩展。
(2)条斑型 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上。叶片染病后,产生纵贯全叶的枯黄色条斑,沿中脉发展或位于叶片一侧。湿度大时病斑上常可见黑色霉层。
(3)紫斑型 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上。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扩展蔓延后可使叶片枯黄,多见于生长中后期。
(4)白点型 多于抽薹期发生在上部叶片和薹茎上,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有些白斑后期发展成紫斑。
(5)混合型 即以上四种类型的病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出现在同一片叶片上。
大蒜生长前期以尖枯型和条斑型为主。大蒜生长中后期则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白斑型会同时出现,常表现为混合型。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的病斑可穿过叶节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常产生黑色霉层。
2.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防治
①清洁田园 大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不可将残株落叶随意遗弃在田边及沟渠中,以减少菌源基数。
②轮作倒茬 合理轮作倒茬,能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菌源基数。避免选葱、韭菜、洋葱茬口种植,宜与水稻、玉米、瓜类、豆类等作物轮作。
③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能提高早期地温,发根快,根系发达,茎叶生长旺盛,增强植株抗病力,还可避免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病源菌在下雨时随雨滴飞溅传播而侵染叶片。
④肥水管理 施足腐熟有机肥。苗期以控为主,适当蹲苗,培育壮苗。退母后以促为主,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尽量降低田间湿度。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25%咪鲜胺(施保克、菌威)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交替施药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