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龙源201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326
切换pc版
   龙源201是天水市种子管理站选育的玉米新品种,2005年获天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1月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玉2008003。在2005-2006年甘肃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龙源201平均亩产883.6公斤,较对照豫玉22号增产3.6%。 2004―2005年天水市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龙源201平均亩产678.7 公斤,较对照中单2号亩增产87.4公斤,增产14.8%。该品种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穗长23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2.5粒。穗轴红色,出籽率82.3%,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千粒重408克。含粗蛋白9.416%,粗淀粉75.278%,粗脂肪3.62%,赖氨酸0.33%。生育期131天。抗病性经接种鉴定,高抗瘤黑粉病,抗大、小斑病及丝黑穗病,高感红叶病。 2005年―2007年全市累计示范推广10.29万亩,三年多点测产调查,龙源201比中单2号平均亩增产79.5公斤,总增产值127.25万元。  
 
  龙源201在育成之初就在全市不同类型地区进行了示范种植。对其种植区域进行了界定。2005年在武山县高楼乡小庄村示范20亩,亩测产752.4公斤,比对照中单2号亩增144.2公斤,增产23.7%,在麦积区马跑泉镇慕滩村示范87亩,亩测产691公斤,比对照中单2号亩增82.7公斤,增产13.6%。2006年在秦州区牡丹镇牡丹村示范200亩,亩测产674.3公斤,较相邻地块中单2号亩增产65.7公斤,增产10.8%。麦积区花牛镇邓家村示范100亩,亩测产680公斤,较对照中单2号627.3 公斤亩增产52.7公斤,增产8.4%。同年在麦积区马跑泉镇慕滩村、秦安县中山乡簸箕坪村、武山县高楼乡陈门村等地调查,龙源201亩产在517―796公斤之间,较对照中单2号增产14―36.8%之间。2007年气候异常,前期干旱严重,在秦安县云山吴大、清水县红堡吴湾、永清镇等地调查均表现抗旱抗病增产。通过全市川塬区、易旱山区、阴湿山区24个点,代表面积935亩测产调查,平均亩产656.4公斤,较中单2号亩增产80.3公斤,增产13.9%。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山川均能种植,高抗大斑病,红黄叶病轻,株高、穗位高适中,茎杆粗壮,次生根发达,抗倒伏,高水肥地区耐密植,绿叶活杆成熟,生育期与中单2号相同,适宜我市一般川区及海拔1700m以下地区推广种植,山区亩留苗3000株左右,川区亩留苗3500株左右为宜,肥水条件好的川塬区可适当加大密度。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