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壳针孢叶枯病
630
切换pc版
    症状 又称小麦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也为害茎部和穗部。为害时期以拔节至抽穗萁脒甚。叶片发病由下向上扩展,感病叶片初在叶脉间出现淡绿至黄色纺锤形病斑,后扩展连片形成褐白色大斑,上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有时病斑为黄色条纹状,叶脉色泽黄绿色,形似黄矮病,但其条纹边缘为波浪形,并贯通全叶,严重时黄色部分变为枯白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有时病叶仅叶尖发病干枯,有时病叶很快变黄,下垂。病斑有时从叶鞘向茎秆扩展,并侵染穗部颖壳,使之变得干枯。
 
    病原 小麦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我国尚未见报道。分生孢子器埋生于麦叶表皮下,扁球形,黑褐色,大小150~200×60~100(μm),孔口略突。分生孢子无色,分大小两型,大型分生孢子较多见,长而微弯,有3~5个隔,大小35~98×1~3(μm);小型分生孢子为单胞,细短,大小5~9×0.3~1(μm),两种孢子都可侵染小麦。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37℃,最适20~2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4℃。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冬麦区病菌在小麦病残体上越夏,侵染秋季播种的麦苗,以菌丝体在麦苗上越冬;
 
    春麦区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适温度下侵入,潜育期为15~21天。

    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易发病。当夜温达8℃以上并有雨露存在时,发病较快,连作,施用带菌未腐熟肥料发病重;土壤瘠薄、施氮过多易发病;冬麦播种过早,病害有加重发生的可能。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如扬麦1号,甘麦23,牛米特,合作2号、3号、4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择 使用。(2)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清除病残体,深耕灭茬。消除田间自生苗,减少越冬(夏)菌源。冬麦适时晚播。使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采用平衡施肥技术。重病田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3)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15%的三唑酮或噻菌灵、0.03%的三唑醇(有效成分)拌种、4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②重病区,在小麦分蘖前期和扬花期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隔10~15天一次,共喷2~3次。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