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光9号系云南省农科院用7001S与云恢124组配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具在优质、高产、熟期适中、耐寒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我省海拔1500--1800m稻区种植。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68天,与汕优桂99相同,但抽穗时间比汕优桂99提前7天,抽穗早,灌浆速度慢,全生育期比合系41号提前6天,属中熟粳型组合。叶片窄长,叶色浓绿,剑叶直立,受光姿态好,株叶紧凑,并且株叶、穗型配置好,茎秆粗壮,株高100--110cm,分蘖力强,最高茎蘖数每平方米可达540苗以上,成穗率70%,群体整齐清秀,后期青秆黄熟,落色好。穗层整齐,穗长20cm,着粒密度适中,穗总粒数110--150粒,结实率80%--90%,黄色饱满,落粒性中,千粒重26g,与合系41号相比,穗平均增加1.3cm,每穗平均增加10.3粒,是一个穗粒并重的中稻中熟型组合。根据云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分析结果,糙米率84.8%,精米率75.0%,整精米率63.0%,粒长5.14mm,长宽比1.79,垩白度5级,直链淀粉18.75%,粗蛋白质含量6.75%,胶稠度69.0mm,糊化温度6级。其中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食味品尝结果,米饭柔软有弹性,光泽度好,冷不回生。根据5年的试验示范调查结果,该组合耐寒抗倒,抗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在稻瘟病区种植进行田间自然诱发的调查,稻瘟病为0级,稻曲病为1级。
产量表现:1998年在海拔1560m的稻区品种比较试验中,实收产量折合单产630.0kg,比对照汕优桂99增76.9kg,增13.9%,居9个参试组合第一位;同年在海拔1500m不同生态稻区小面积示范,获得实收单产607.6kg,比对照汕优桂99增66.1kg,增12.2%。1999年在海拔1600m的稻区进行抗性、适应性鉴定中,获得单产781.3kg,比对照汕优桂99增154.2kg,增24.6%;同年在17公顷的示范中,平均单产649.9kg,比对照增103.5kg,增18.9%。2000年在云南省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单产652.3kg;同年在文山示范21公顷,平均单产768.0kg,比对照汕优桂99增68.6kg,增9.8%。在2001年云南省区域试验中,折合单产661.4kg居参试组合的第三位;同年在文山示范192公顷,平均单产712.5kg,比对照汕优桂99增168.0kg,增30.9%。2002年在不同密度栽培试验中,最佳处理折合单产643.5kg;同年在海拔1500--1800m稻区示范386公顷,平均单产612.4kg,比对照合系39号增72.3kg,增13.4%。
栽培要点:
1.确定育秧方式,培育带蘖壮秧。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旱育秧,该法可防治立枯病。选好秧地后,每平方米秧床施用腐熟整细的优质猪粪10kg加50%敌克松1.5g使苗床达到足肥、细地、深厚、疏松、肥活等性状,并在当地最佳播种期浇足水,每平方米播种125g芽谷后盖种,播种后第12天每平方米用50%敌克松1g拌细土均匀撒在秧床上再浇水,此后视秧苗情况浇水。在这基础上培育的秧苗带蘖株率在90%以上,平均带蘖1个以上。
2.掌握移栽时间,安排群体结构。旱育秧应在3叶1心至4.5叶时移栽,此期移栽能促进分蘖。移栽应在田平泥化的基础上进行,栽插密度要达到每亩3.5万--4.0万丛,每丛2粒谷秧苗,栽插方式采用宽窄行条栽。
3.本田施足底肥,提早施用化肥。本田应选择中上等肥田,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1000kg加普钙50kg、碳铵40kg和硫酸钾10kg作底肥,栽后7天每亩用15kg尿素进行追肥,促进前期早生快发稳长,此后根据秧苗长势情况进行补施或不施。如果确实需要进行补施,一般亩施用尿素5kg,做到促、控、稳、功大穗大粒,解决大穗多粒与空秕率之间的矛盾,中期尽量不追肥,后期喷施叶面壮籽肥,使之增粒增重。
4.加强水浆管理,提高群体质量。水浆管理应采用清水栽秧、浅水栽秧、浅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进行,减少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有效穗数,提高总体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当总粒数达到计划数时,必须按时搁田。一般亩最高蘖数应达36万--37万苗,有效穗25万穗以上。成熟前3天断水,及时收割。
5.掌握病虫情况,作好防治工作。云光9号抗白叶枯病,在海拔1600--1800m稻区抗稻瘟病和纹枯病能力强,轻感稻曲病。因此,生产中首先注意防治稻曲病,可用5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5g对水60kg在水稻孕穗破口期喷施,一般喷施2次,相隔时间为7天。同时加强对稻飞虱等虫的监控防治,防治稻飞虱用25%扑虱灵20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