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
418
切换pc版
  [分布与为害] 

  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除为害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谷子等作物及杂草。 [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退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退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色金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多数不能抽穗而死亡。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子粒少而秕瘦。根系易腐烂。 

  [发病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获毒,有翅蚜虫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上,以后在春、夏玉米上为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越冬。6―7月份如天气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而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发病重。春玉米早播、夏玉米晚播均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

  二是春玉米适期早播,能避病增产;

  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力。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减少再侵染源。 

  2.药剂防治 在小麦乳熟期蚜虫迁飞高峰,及时喷药2―3次。药剂参照麦蚜防治。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