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增进农民的收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在推广中发现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几方面:
容易形成板结膜上打孔种植,在播后遇雨时,容易形成板结块,破除板结难度大,给玉米出苗造成一定的难度,容易形成缺苗、断条。
雨水利用率低地膜覆盖,保水性能好,但遇小雨时,雨水由地膜上分流到地膜两侧,由于雨水少而不能渗入膜下,渗入根际的水分较少,玉米根系不能得到充足的水分,使部分雨水蒸发浪费。
揭膜难度较大当玉米生长后期,遇到高温干旱,或者收获前后,需要揭去地膜时,由于玉米种在地膜上,揭膜时受秸秆、根茬的阻碍,要揭去是比较困难和费工的。劳动力较为短缺的农户,无法实施揭膜。后期高温干旱,会造成籽粒灌浆不饱满,影响产量的提高。
造成土壤污染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玉米秸秆基本用于一次性还田,在还田的同时,地膜也就随之遗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的白色污染,给下料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地膜玉米的这些缺陷,经我们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膜侧播种的种植模式。在生产中已取得很好的增产效果,深受农民欢迎。膜侧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好处:
提高地温据我们在玉米拔节前对玉米根际处10厘米地温测定,膜侧播种的较露地播种的地温高1.4℃-1.8℃,较膜上播种的低0.2℃-0.4℃。通过地温的提高,可适当提早7-10天播种,且苗期生长快而健壮,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防止板结当播种以后遇雨,一般不会形成板结。即使出现部分板结,破除非常容易。可促使玉米出苗整齐,苗全、苗壮。同时,减少了因破除板结而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蓄水保墒春季雨水较少,当遇雨但未到播种期时,可人工或机械先将地膜铺设于田间,保蓄底墒。到播种期时,再沿地膜两侧各种一行,即可完成地膜玉米的播种。播后遇小雨,雨水沿地膜分流到两侧,正好浇灌了玉米的根系,部分渗入地膜下保蓄起来,延长水分利用时间,满足玉米较长时间对水分的需求。使玉米生长发育健壮,夺得高产。
有利追肥玉米喜欢追肥,追肥对产量影响较大,经我们几年的试验,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追一次肥,可提高产量200千克左右。因此,遇雨时可人工或机械采用穴施或条施的方法进行追肥,追肥深度以7-10厘米为宜。膜侧播种的玉米追肥后肥料距玉米根系较膜上种植的近,有利于吸收利用。
容易揭膜,由于膜侧播种,揭膜时不受秸秆和根茬的阻碍,容易揭去。当后季遇高温大旱或收获前后,可将地膜揭去(只要地膜质量好,可一次揭净)。而且省工、省时,不留残膜。既解决后期高温对玉米的影响,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不给下料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