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发病规律与防治对策的探讨
507
切换pc版
    近几年,随着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日益加剧,对虾养殖已面临困境,尽管增加了不少品种,但亏损和绝产现象相当普遍;笔者通过大量调查,结合本地区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对虾发病有一定的规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现简述如下:

    对虾养殖全年有三个发病阶段:6月中上旬;7月中下旬;8月底至9月上旬。

    6月中上旬发病的对虾主要是4月中下旬投放的早苗,一般规格在5~7厘米之间。池水水温在21~25℃。浮游生物繁殖迅速,底栖生物密度较高。池水pH值都在8.6以上,有的高达9.5。水色多呈浓绿色或茶褐色。由于多数虾农担心过早投饵容易造成污染,败坏水质,所以投饵量往往严重不足。即使投饵的养殖户也是仅用少量豆饼或花生粕供对虾充饥。对虾体质极差,很容易感染疾病。虽然也有些虾农在放苗后投喂螺蚬、兰蛤等鲜活饵料,但对鲜活饵料的处理很不严格,尤其是清洗和消毒不彻底,大量的浆汁被带入虾池,使得本身就过肥的池水更加富营养化。有些虾农甚至投喂死亡腐败的螺蚬、兰蛤。在外界海水不敢使用、虾池水质长期欠佳、难以得到及时调节的情况下,虾病很快就会发生。

    7月中下旬,是对虾养殖的第二个发病期。此期早放苗的对虾规格在8~9厘米以上,晚放苗的对虾规格也在5~6厘米之间。此时最高气温在30~33℃,虾池日平均水温在27~30℃。如果天气晴朗,水质优良,投喂合理,则对虾一般不会发病。但每年7月,经常出现连续多日阴雨连绵,大量淡水泻入池内,使得盐度、温度发生骤降,则虾病很快发生并流行。尤其是一直使用自然海水的虾池,疾病发生更为明显,相比之下,地下卤水养虾则少疾病。笔者认为,7月份连续阴雨日较多,池水日平均水温在23~27℃,比晴好天气时降低3~5℃,盐度下降幅度在5%~10%。而天气晴好,高于此档水温范围,则虾病明显减少。所以,23~27℃是对虾高温季节容易致病的温度。

    8月底至9月上旬,随着对虾生长需要,投饵量不断加大,残饵和排泄物增多,病原菌数量也大大增加,而水质却逐渐老化。另外,死亡藻类及残饵等腐败后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池底极端恶化,池内水质很难人为控制。进入秋季,气温逐渐回落,昼夜温差大,水温极不稳定,对虾生长缓慢;寄生虫病、“白斑病”等亦随之发生。

    对虾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病,则很难治愈,特别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发病时间短,死亡率极高,至今尚无有效药物。只有以防为主,把对虾病害预防工作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采取综合防治办法。具体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1.选购优质健壮的虾苗,最好从与水源相近的当地育苗室进苗,可大大提高成活率。

    2.严格控水,采取封闭式、半封闭式养殖。6月份以后尽量不使用外源海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地下卤水作为补充水源。

    3.合理投饵,控制投喂量。以投配合饲料为主,每次投喂后1小时检查有50%饱胃者为合适。尽量少用或不用鲜活饵料,以减少池水污染。

    4.积极有效地为对虾创造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有资料表明,对虾体内带有细菌和病毒,但并不一定能致病而造成损害。只有当环境条件恶化,使对虾处于应激状态下,病原方能侵入致病或激活致病。在多数情况下,只要保持环境条件良好,就可防止虾病发生,这是虾病防治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5.放苗前池塘应彻底清整和消毒,严密滤水。进入6月份以后,每隔10~15天使用一次生石灰,其用量25~30千克/亩。在饵料中添加土霉素等药物,对于改进池塘底质、预防疾病的发生有一定效果。

    6.提倡使用地下卤水养虾,因地下卤水无外源性污染,可有效防止虾病的发生。

    7.及时收捕。无论是早苗还是晚苗养虾,只要对虾规格达到10厘米以上,就要及时收捕,避开发病期,并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收捕结束,这是降低损失,获取高产、高效的关键所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