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是鱼害黏球菌,习惯上称烂鳃病。该病主要为害草鱼和青鱼,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鳃盖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呈"扫帚状",并附有杂物,软骨外露。显微镜检查鳃丝无寄生虫或真菌寄生时,可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用1.2~1.5克漂白粉或0.5~0.6克杀菌王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同时内服抗菌药,每100公斤鱼每天拌饵投喂1~2克呋喃唑酮或10~20克磺胺-2.6-二甲氧嘧啶或50克渔家乐,连喂3~6天。
二、寄生虫性烂鳃病
最常见和为害最严重的是中华鳋烂鳃病。病症为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俗称"翘尾巴病"。最后消瘦,窒息死亡。病鱼鳃上黏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无血色。鳃丝末端可见大量1~2毫米长白色蝇蛆状小虫,故也叫"鳃蛆虫病"。其主要为害2龄以上草鱼和鲢、鳙鱼,4~9月流行,严重时可引起病鱼死亡。
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或晶体敌百虫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全池遍洒,效果良好。如果只防治中华鳋烂鳃病,推荐使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因其成本比敌百虫低50%左右。杀虫后对池水消毒,防治效果更佳。市场出售的商品杀虫药物,大多对中华鳋无杀灭效果,产品说明书要求与硫酸铜配合作用,实际上对中华鳋发挥药效的是硫酸铜,可不必使用这些杀虫药。
三、混合型烂鳃病
既有细菌性烂鳃病症状,同时也可发现病鱼鳃丝末端有中华鳋寄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鱼体鳃部感染寄生虫受伤后,被病原继发感染所致。
治疗方法:用药方法与防治细菌性烂鳃病及寄生虫性烂鳃病相同。但要先杀虫后除菌。一般要求施用杀虫药物后1天,再对池水进行消毒。药物使用次序颠倒,很难达到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