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分蘖的原因及处理
878
标签 :玉米分蘖 切换pc版

一、玉米分蘖的生理原因

      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蘖的过程受到抑制,所以生产上玉米植株产生分蘖的情况也比较少见。玉米植株产生分蘖的时间大多发生在出苗至拔节阶段,形成分蘖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如:干旱、低温、营养过剩、威胁主茎的病虫害)的影响削弱了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作用所致。

二、产生玉米分蘖(丫子)的原因分析

      1. 品种。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品种分蘖多,有的品种分蘖少。

     2. 密度。稀植时,或在缺苗断条及地头等处,几乎所有的玉米杂交种的植株都能适时的利用土壤中有效养分和水分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分蘖。同样的品种,种植密度小的时候,分蘖多一些,反之少一些。

      3. 播种时间。播种早的,分蘖多一些,播种晚的分蘖(丫子)少一些。因为越早播非正常气候和非常规病虫害的威胁主茎发育的外界条件会增多。

      4. 土壤肥水力。土壤肥水力越高,分蘖越多。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生长点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植株矮化而产生分蘖。比如:植株感染粗缩病、苗后除草剂产生药害、控制植株茎秆高度的矮化剂形成的药害等都可能生成玉米分蘖(丫子)。

三、到底有多少玉米分蘖(丫子)不会自己死亡?

      2007年山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刘宁等人的研究表明:97%以上的分蘖生长至玉米抽雄后即逐渐枯萎死亡,少数(3%左右)能继续生长,最后在顶部抽生出一花穗,结10~20粒玉米,分蘖所结的籽粒秕小,无利用价值。

      2007~2008年吉林省梨树县小宽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王兴会等人调查表明:92%植株的分蘖长至3.5~5.5叶时自然死亡;8%的植株的分蘖长成正常的植株,并且抽穗结实,但是由分蘖发育成的植株茎秆比主茎细,穗相当于主茎穗的1/5~1/4。

      取他们调查的平均数,结果为:大约有5%的玉米分蘖(丫子)不会自己死亡。

四、不去分蘖(丫子)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所参阅的资料当中,认为“分蘖株的生长量越大,主茎株的养分消耗就越多”,“分蘖成株的存在与主茎争水争肥而且还要争光,减弱田间的通风透光强度”,“因密度的增加引起主茎株旺长,节间变长变脆,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观点,均是凭自我感觉认为的,没有试验数据支持,属于“想当然”一类的理论。

      下面,我从资料中实际试验的数据中,总结玉米分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 玉米不去分蘖,能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

       综合吉林农业大学宋凤斌等人和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史振声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叶片是其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器官,在玉米的一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去分蘖比去分蘖的叶面积多,为玉米产生更多的干物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玉米分蘖(丫子)上的营养到底会不会往主茎穗上转移?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生理学家在70年代初就使用了CO2标记技术跟踪研究分蘖营养去向。80年代中国 吉林农业大学宋凤斌等人也用CO2元素示踪技术,探明玉米植株体内干物质的去向。通过两个实验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的结论几乎一致,结果表明:在玉米雄穗形成开始,分蘖有养分向主茎转移。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史振声还发现:分蘖不仅不会与主茎争夺营养,而且还向主茎提供它们从土壤中吸收的和本身合成的营养物质,从而扩大了营养“源”,减少了小花败育、秃尖、瘪粒,使产量和品质提高。

3. 玉米分蘖(丫子)对玉米的其他影响

(1)增加了根系数;

       史振声对根系的测定结果表明,留蘖平均每株根数是56条,而去蘖株为29条,平均增加27.6条,即增加95%。

(2) 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史振声的研究表明:留蘖可保持土壤水份和抵抗干旱。

(3) 分蘖(丫子)与中穗部最大叶片生长的关系;

       2005年湖南文理学院程新奇等人的研究表明主茎中穗部最大叶片是对玉米产量贡献最大的叶片。


4. 玉米分蘖(丫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管玉米分蘖掰还是不掰,最终还是得看它是否会影响产量。综合P.R.Carter、史振声、宋凤斌、刘宁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掰不掰掉分蘖对产量的影响并非绝对的。

      在程新奇、刘宁的试验中,掰掉玉米分蘖比不掰掉分蘖增产,但是幅度很小。而其他几人的试验说明不掰掉玉米分蘖比掰掉分蘖增产,而且增产幅度很明显。并且有的学者认为去分孽的玉米籽粒产量比保留玉米分蘖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去分蘖时所致的伤害引起的(伤口修复、病虫害侵害等),但是有待研究。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玉米分蘖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偏向于增产!不掰分蘖比掰掉分蘖对产量影响偏向于增产!


五、结论:玉米分蘖(丫子)掰还是不掰?

       分蘖之所以令人讨厌,是因为在田间不好看,特别是在生长后期,植株基部较小的分蘖变为褐色,死亡时更是如此。当栽培者看到这种情景时,不管研究结果怎样,很难相信这些分蘖没有从主茎吸收养分。加之,有时分蘖会形成难看的多节雄穗。我们总结一些学者们对分蘖(丫子)去留的看法之后再做决定吧!

通过总结程新奇、宋凤斌、P.R.Carter、刘宁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

       1、在合理密度正常栽培的玉米品种,完全没有必要掰掉分蘖(丫子),掰掉丫子不一定能增产,反而会减产!建议农民把时间用在比去玉米分蘖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2、由于以上引用的数据,都是在正常或者较小密度下进行的,这种情况下是完全没有必要掰掉分蘖。但是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应该选择适当时候去掉没有死掉的分蘖,以防止主茎营养不足造成空杆或者秃尖!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