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又名黑鱼、乌鱼,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喜生活在河、湖、池塘的水草丛生处,耐受力强,即便是缺水、缺氧,也能存活数小时,而且死后肌体不易腐烂。
我国曾盛产乌鳢,但近30年来随着天然乌鳢的大幅减少,乌鳢成了水产类中的稀有品。乌鳢骨刺少,含肉率高,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据测定,每100g乌鳢肉含蛋白质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含人体所需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乌鳢作为药用,可去瘀生新、滋补调养;外科手术后食用乌鳢可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因此,乌鳢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市场的欢迎,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水产品之一。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人工养殖乌鳢的科研和实践,已初步取得成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推动我国乌鳢人工养殖及外贸出口业的发展,使乌鳢养殖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让广大渔民共同走养殖黑鱼致富的阳光大道,作者根据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毫不保留的、无私的将乌鳢的成鱼养殖、苗种繁育技术介绍如下,共大家参考借鉴:
1 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有单养、混养,还有工厂集约化养殖,在我国广大农村的中小水塘、浅水池沼里也可养殖,但大多数养殖场宜采用混养形式。
1.1 混养
即在家鱼的成鱼或亲鱼池中进行少量搭养,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提高主养鱼类的生长率,减少池塘的饵料消耗量,最终达到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的目的,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同家鱼混养时,乌鳢的鱼种要有选择性,家鱼的鱼种要比乌鳢的体长大1倍以上,以免受到乌鳢的危害。乌鳢的每亩投放量通常为30~40尾,选择体长10cm左右,比家鱼鱼种晚1个月(5~6月)下塘。生产中一般不给乌鳢投饵。到年底,乌鳢可长到0.4~0.5kg。
1.2 单养
采用家鱼的成鱼养殖池单养乌鳢,并在池塘周围添设拦网,以防乌鳢跳跃逃窜。池水深1.5m,水面上种植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达到隐蔽、遮阳、改良水质的作用。养殖池在投放鱼种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
5月中旬至6月中旬投放鱼种。乌鳢的放养密度随鱼种规格的不同而不同:体长3~5cm的鱼种,每亩放养5000~10000尾;体长10~15cm的鱼种,每亩放养4000~6000尾;体长20cm以上的鱼种,每亩放养量在1500尾左右。以后随着鱼种的逐渐长大,逐渐减小放养的密度,最后每亩控制在1000尾以内。到年底,鱼体可长至0.3~0.5kg,亩产乌鳢可望达到400kg或更高。在投放鱼种时,同一养殖池中的乌鳢规格必需严格一致,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必需多次拉网过筛,按大小规格分池稀养,以防乌鳢相互残食,造成损失。
乌鳢在单养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捞取大量野杂鱼、蝌蚪等投喂或用动物内脏进行投喂。如果活饵料不足时,可给乌鳢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其原料可采用:野杂鱼肉酱、大豆粉、花生饼、酵母粉加少量粘合剂、维生素及适量微量元素,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必需保持在40%以上。人工配合饵料的日投量约占鱼体体重的5%左右,每天投喂2次,根据当天的天气、水温、鱼类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在乌鳢的成鱼养殖中,不论是单养还是混养,皆须加强日常管理,实行“四定”投饵,定期注水,每20天加注新水1次,坚持每天巡塘,观察鱼情。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每半个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1次,用量分别为: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5~10kg,溶于水后泼洒;漂白粉每次每亩水面用250g溶于10~15kg的水中,全池泼洒。需指出的是,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因此,在乌鳢的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慎用或不用硫酸亚铁防治病害。
2 苗种繁育
随着乌鳢养殖业的发展,乌鳢苗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单靠捕捞野生苗种来养殖,不仅数量少、供应无保障,而且质量差、规格不整齐。因此,人工繁育乌鳢苗种已成必然趋势。搞好乌鳢苗种繁育应严把“四关”:
2.1 亲鱼的选留与培育
乌鳢亲鱼的选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江河、湖泊冬捕选留;二是池塘培育选留。选留亲鱼的主要标准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750g以上,2冬龄达性成熟,雌、雄比为1∶1。乌鳢亲鱼的培育:亲鱼培育池面积为300~400平方米,不宜过大,水深1.2~1.5m,土质池底,池堤设0.8~1m高的尼龙网,以防乌鳢外逃,放养前每亩池塘用生石灰50~60kg清塘消毒。亲鱼放养:亲鱼数量多,可单养,每100平方米放8~10组,并适量搭养鲢、鳙鱼种,以调解水质。饵料投喂:喂养亲鱼的主要饵料为小鱼、小虾,当水温达18℃以上,即可投食,当水温在23~27℃时食量大增,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10%~15%(投喂的小鱼、虾要求新鲜,大小适口)。饲养管理:注意亲鱼产前、产后培育,经常加注微流水,保持水质清新。另外,亲鱼池中央或四周种植水葫芦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利于乌鳢隐蔽、吃食和调节水质等。
2.2 人工催产
2.2.1 产卵池和鱼巢的准备乌鳢的产卵池以土池为好,不伤亲鱼,面积20~30平方米,水深1.2~1.5m,催产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消除野杂鱼、蛙卵等,并用网围好,防止其他动物进入。乌鳢有筑巢习性,为此,产卵池可用质地柔软、新鲜无毒的水葫芦、水花生或眼子菜等做成鱼窝,待给亲鱼注射催产药物后放入产卵池内。
2.2.2 催产药物及方法乌鳢的催产药物种类多,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常用鲤鱼垂体2粒+HCG1000~1500IU/kg或DOM+HCG1000~1500IU/kg,雄鱼的药物剂量为雌鱼的1/2。分2次注射,第土次注射量为药剂总量的1/3~1/4,以促进性腺的进一步成熟,15~20小时以后注射第2次。注射的部位一般为胸鳍基部,体腔注射。
2.2.3 亲鱼的配对与产卵给亲鱼注射催产药物后,按个体大小、雌雄1∶1配对放入产卵池,每个产卵池放1~2对,不宜多放,以防“求偶争斗”,影响催产率。水温20~25℃时25~30小时即可产卵。亲鱼发情产卵时,要保持安静。
2.3 受精卵的孵化
亲鱼产卵后捞出,及时进行受精卵的孵化。乌鳢受精卵人工孵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2.3.1 产卵池孵化即亲鱼产卵后,只将亲鱼捞出,受精卵继续留在产卵池孵化,注意孵化池必需保持微流水状态,不断更换新水,另外要注意防止其它鱼、蛙等入池。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成本低,受精卵不受损伤,孵化率高,适合生产。
2.3.2 网箱孵化将鱼巢和受精卵一起移入网箱,设置网箱的地方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并有一定的微流水,每立方米水体放卵1万粒至1.2万粒。网箱孵化简便易行,管理方便,既适合少量孵化,也适合大型孵化场大批孵化。
2.3.3 孵化环道孵化将鱼巢连同受精卵一起移入孵化环道集中孵化,每立方米水体放受精卵2万粒至3万粒,以微流水冲动,注意经常洗刷纱窗,防止漫水。这种孵化方法的好处是:受精卵集中,便于管理,适合于大型孵化场采用。
2.4 食性驯化和苗种培育
乌鳢的食性驯化和苗种培育是技术难题。苗种发花成活率为20%~30%,甚至更低,最高不过50%~60%。故提高乌鳢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务之急。
2.4.1 仔鱼驯养刚孵化的仔鱼,体质弱,活动能力差,浮于水面或侧卧于水草等附着物上,以自身卵黄为营养来源。随着卵黄囊逐渐被吸收缩小,幼体发育不断完善,其活动能力增强,可自由游动,并开始主动摄食,行混合性营养,此时是乌鳢苗种死亡的高峰期,务必精心驯养。其驯养方法为:①适时投喂食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开口从外界摄食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并经30~40目筛绢过滤,2~3天后,不必再过滤,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若饵料仍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则可投喂熟蛋黄,每万尾鱼苗用熟蛋黄1~2个,以30~40目筛绢过滤,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四周。②水质保清新鱼苗脱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或沉入水底,应经常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增加水体溶氧,排除卵膜及油状物。③注意防病害乌鳢鱼苗期最易患水霉病,每立米水体用0.1~0.2g的孔雀石绿水消毒。鱼苗经8~10天的驯养,体长可达10~15mm,体色转黄。随着鱼苗个体增大,密度增加,对饵料、溶氧等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分池转入苗种培育阶段。
2.4.2 鱼种培育主要有两种方法:①网箱培育网箱的制作和设置:网箱采用30~40目的软质尼龙网布缝制,规格为5×1.5×1.2m,长方体,敞口式。网体用木料或竹子作框架,网箱四角固定在框架上,高出水面约30cm。网底离地50cm以上,以鹅卵石作沉子,使网体充分自由展开,并随水位自由升降。箱间行距4~5m,便于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设置的水域要有一定的肥度,靠近进水口,离堤岸3m以上。鱼苗放养:投放的乌鳢鱼苗,必须为同一来源、同一批次、大小规格基本一致,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平方米。饵料投喂:经驯养的仔鱼投放于网箱后,第1天停食,第2天开始驯食,将鱼、蚌、螺肉等捣碎成肉泥投喂于食台上。开始几天,每万尾鱼苗投喂400~500g,每天4~5次,以后视鱼苗生长和食饵情况,逐渐增加投喂量。也可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乌鳢的人工配合饵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达40%以上。其驯食方法为:开始用鱼泥诱食,2~3天后加入乌鳢幼鱼粉料拌和成团状投喂,以后逐渐增加人工配合饵料量,减少鱼泥量,直至全用人工配合饵料。鱼苗经15~20天的饲养,体长可达2.0cm以上,这时可根据鱼苗口径,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料,每天早、中、晚投喂3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投喂方法:1kg颗粒料加清水0.5kg浸泡约10分钟,当颗粒料轻度软化时即可投喂。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驯食过程中,不得投喂鲜鱼、虾等,否则影响诱食效果。科学管理:首先,保持箱内水质清新。鱼苗下箱后,每天清洗1次网箱,并移动位置,便于箱内、外水体对流交换。同时,网箱内投放占水面1/5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或水浮莲等,以净化水质及供鱼隐蔽。其次,及时分箱。鱼苗在网箱内经15~20天的饲养,其个体大小出现差异,必须过筛分养,以保持箱内鱼苗大小一致。第三,勤洗箱体并检查箱体是否破损,以防外逃,同时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和防治病害。②土池培育乌鳢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面积为50~100平方米,以便驯食、操作和管理。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以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食饵。鱼苗放养:鱼苗投放前,先放20~30尾试水鱼,以观察水体药性是否已消失。投放的鱼苗应为同一批次孵出的,放养时的水温差不能超过2℃,放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为60~80尾/平方米。以后视鱼苗生长情况和培育时间逐步过筛分养。也有的1次放40~50尾/平方米,直接培育成大规格鱼种。饲料投喂:驯养后的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长大,摄食量增大,而池中的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方面通过继续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另一方面可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cm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摄食量进一步增大,单靠浮游生物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时,可投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入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培育管理:首先,及时调解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因此,乌鳢苗种培育期间,应2~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1/4,先排后灌。另外,在鱼苗池中移植水花生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和食饵。其次,要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乌鳢有大吃小的习性,尤其是饲料缺乏时,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乌鳢苗种培育要及时拉网、过筛、分养。同一池的苗种,力求大小一致,以免弱肉强食,影响鱼苗成活率。第三是防病防逃。日常注意检查进出口拦栅,雨天防止漫池。拉网过筛难免损伤鱼体,鱼体一旦受伤,最易患水霉病,每立方米水体用0.1~0.2g的孔雀石绿加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