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养殖期管理(三)
546
切换pc版
  二、巡塘观察 
     
    养殖期间应自始至终密切注意塘内虾的动态和环境变化,包括观察水体和池底颜色、气味,检查饵料消耗和流失情况,观察虾活动状态,检查堤坝是否安全,闸门是否漏水,以及防病除害等具体事项,以防意外情况发生。因此认真巡塘察看成为养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经常性工作。 

    (一)观察水色 
     
    水色反映了虾塘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正常的水色包括淡黄绿色、浅茶褐色,有新鲜感,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一般在进水初期即创造优势的水色,之后一直掌握沿用保持这种水色至大虾收成。 

    一般说来,水色可分成绿色水系与褐色水系,褐色水系养虾要比绿色水系快,但褐色水主要是褐藻类繁殖快,维持稳定时间短,所以用褐色水养虾,在一般养殖业中只有水质管理技术较有把握和经验丰富的养虾技术员才能掌握。 

    养殖场水色的变化,通常都认为是识别浮游植物即藻类消长的根据;此外是微生物及浮游动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轮虫、甲壳类如枝角类、桡足类等。 

    虾塘的水色如果呈深绿色则是鞭毛藻类等过度繁殖的结果;桡足类多时出现稍泛白色;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时水呈红色;若水色变清,表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如果水清见底而非突然变清,往往是浒苔和沟草大量繁生的缘故。根据水色判断水清程度,结合检查和水质分析来判断水质好坏,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换水量以PH值不改变太多为原则,这样可以保持虾的适应性。水色透明度控制保持在6:1,就是40厘米。如果透明度少于40厘米表明藻类多,应增加换水量。水色不足有许多原因,如换水量过多、环境不适、有机盐类不足、水温太低、浮游动物太多等因素。要了解数种水色判别法,以防微杜渐及降低换水成本。 

    (二)观察池底颜色和气味 

    正常的塘底无异样气味,如果塘底变黑,散发臭味,表明底质变坏。池底迅速变黑是造成虾塘老化的原因之一。在8~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虾塘有机物沉积而造成池底变黑,在细菌等作用下腐烂分解,不仅消耗大量氧气,还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硫化氢)。在池底黑化严重的地方,虾往往出现中毒状态,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底质条件,否则会因虾鳃变黑,呼吸机能减弱,食欲减退,活动能力下降,体色变暗,甲壳变质,生长停滞而引起死亡。 

    池底变黑原因是:清池不彻底;投饵量过大或投放已变质的饵料;水体中有大量丝状藻或水草等老化枯死后沉底;池水过肥,换水量不够;蓄水区有较多的有机物,换水时引入虾塘。这些淤积于虾塘中的有机物在细菌等的作用下腐烂分解,造成塘“黑化”。在养殖期间,一旦发现虾塘变黑发臭,应采取如下措施: 

    (1)严格投饵管理; 

    (2)加大换水量; 

    (3)施石灰提高碱性,或施用适量硫酸铜,以降低硫化氢的含量; 

    (4)使用水车式增氧机,促进氧化,或在“黑化”区加上细土,起到吸附硫化氢的作用; 

    (5)用硅酸铁(炼铁炉废渣)按每平方米“黑化”区1~1.8千克的比例撒入池底,能迅速消除池底产生的硫化氢,起到降解毒性的作用。一个生产周期使用2~3次,对提高虾的成活率和生长率都有好处。 

    (三)观察饵料消耗情况 
     
    饵料消耗随虾个体增长而增大,但环境的突变(水温过高、水质差或盐度突变、饵料质量差)也能引起对虾摄食量的下降。投饵后3小时左右,如果虾胃肠不饱、空胃比例过大、虾群沿池边觅食,表明池内饵料不足;如果残饵数量突然增多,表示虾生活状态反常,应及时分析,采取措施。 

    一般说来,同一虾塘,虾的大小应趋于一致,如果个体大小悬殊,出现“两极分化”,其原因主要是投饵不足,饵料质量差所引起。 

    如饵料质量高、投饵适当,则虾体生长快速,个体大小均匀。在饵料质量保证,但数量不足时,个体健壮的虾竞食力强,生长就快;反之,竞食能力差的,个体生长缓慢;若投饵不足的情况继续下去,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就会出现个体明显差异,导致相残现象发生。在个体参差不齐、大小悬殊的虾塘中,虾的产量和质量都不甚理想。 

    在同塘虾体相差达2厘米以上时,可采取限制性喂食措施予以补救。在对虾饵料缺乏的情况下,先少量投喂营养价值差的饵料(如花生饼、低值配合饲料),让竞食能力强的大虾先消耗这部分饵料。然后紧接着投喂营养价值高的饵料如鲜贝或杂鱼),竞食能力强的大虾在处于饱食或半饱食状 态下,食欲降低,竞争能力差的个体能够分食到营养价值高 的饵料。使用这种方法可使塘内的虾体“两极分化”得到缓和,从而提高虾体的质量水平。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