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鱼体抗病能力的6种有效方法
527
切换pc版
   在目前的饲养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要控制鱼病的发生,我们可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只要措施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的混养 

  合理的混养不仅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对鱼类疾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不同种类鱼体上适宜的寄生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鱼类,而其它鱼类对其不敏感;混养之后每种鱼的种群密度减小了,暴发传染性疾病的几率也将降低。此外,将不同活动水层、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生态空间及各种饵料生物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有机悬浮物的含量,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减少鱼病发生的机会。 

  二、早放养 

  实行早放养,改春季放养为秋季、冬季或早春放养鱼种。秋冬季节水温低,鱼种活动力弱,容易捕捞、运输,不易受伤感染疾病。早放养还可使鱼类提早适应新环境,到春季水温上升后的疾病流行季节已经恢复体质,开始摄食,增强了抗病力;而且延长了生长期。 

  三、做到“四定”投饲 

  1.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营养平衡,不含有病原体和有毒物质,不腐烂变质。 

  2.定量:根据鱼体大小、种类适量投喂。投喂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情况、水质肥瘦程度及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一般以两小时内吃完的量为宜。养殖情况正常时,投喂量不可时多时少。 

  3.定时:投喂要有固定的时间,如每天投喂两次,则可在上午8-9点、下午3-4点各投喂一次。 

  4.定点:投喂要有固定的场所,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检查吃食情况,清除残存饲料,又便于在鱼病流行季节施放药物,达到有效防治。 

  四、及时施肥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生物。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养殖中期还要适量追肥,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且追肥应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佳,也可追施化学肥料。 

  五、坚持巡塘 

  养成每天早、中、晚巡塘的习惯,观察鱼类吃食、活动情况、池塘水质变化等,以便发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如通过巡视观察,及时发现鱼病早期症状,及早检查并诊断,及时进行有效防治,控制病情发展。要注意鱼池环境卫生,勤除池边杂草,勤灭敌害及病原中间寄主,及时捞出残饵和死鱼;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场。通过观察池水变化,可及时追肥、换水或注入新水,保持池水“肥、活、嫩、爽”。 

  六、预防受伤 

  日常管理、拉网捕鱼、进箱搬运、养殖操作要认真,防止鱼体受伤而感染疾病。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